谷雨已过,立夏未来,这个艰难的春天只剩最后几日。暮春回望,是不曾辜负的春光与满满当当的研究生生涯。感谢浙师大给我攻读硕士的机会,我只是你万千学子中的普通一员,而你的眷顾让我度过了弥足珍贵的几年时光。
行路至此,我但凡有一点点的进步与成绩,都最应该感谢我的导师张燕军老师。老师重视自己的学生,指导有方,又永远对学术饱含热情。家住杭州,工作在金华,老师每周都要两地跑。原本以为,跟老师“网友见面”的机会应该不多。可没曾想到,一年又一年,我基本没有落下过每周一次与老师一起的面叙或者餐叙。对某篇论文“三个优点、三个缺点”的分享,课程学习、论文撰写过程中的“获”与“惑”、参加学术会议的心得与感想、生活感悟与困境等等都会成为我们面对面交谈的话题。谁都想象不到,我毕业论文的研究设计是与老师在食堂、咖啡厅、教室、羽毛球馆一次又一次的交谈中不断完善的。那些与师姐、师妹一起或者“单枪匹马”与老师面谈的日子总让人期待又略带紧张。老师的重视督促着我们不断地学习。这份重视同样漫溢在学习之外。中秋佳节,老师会给我们寄月饼;学习压力太大,老师会喊我们一起打球,吃顿好吃的;毕业论文调研时,老师帮我一起发问卷;工作面试前,老师会召开“集训”,传授“独家秘诀”。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老师指导学生,有其独特的方法——合理规划,循序渐进。我记得老师指导我写第一篇小论文的时候,帮我搭建了文章框架,细化到三级标题,也分享了相关的文献材料,同时教导我“按图索骥”、“像狼找猎物一样,找我们需要的内容”。后来就再也没有这样的好事。老师会建议我这个选题可以从这一视角写篇小论文;TALIS2018的报告公布,你想写点什么;你的毕业论文现在最紧缺的是理论分析框架;能申请到新苗课题实属不易,任务还是比较重的,你要规划好,调动组员的积极性。就这样,从老师的“手把手教”到“放手去搏”,我接受着系统且规范的学术训练。而唯一不变的,是老师随时随地会分享的文献材料,是老师对每一篇论文“快、狠、准”的修改意见和那句“有问题,我们随时联系”。最让人感动的是老师永远澎湃的学术热情。敏锐地发现问题、用开阔的视野分析问题、规范又精益求精地解决问题。这样的精神,我敬佩不已。我愿意继续跟老师一起,解锁那些值得探讨但尚未下手的“好玩的事儿”。
同样,感谢校内校外每一位有缘相识并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开题报告时万秀兰老师肯定了我毕业论文的选题,这给了我莫大的勇气与鼓励,感谢万老师。於荣老师总说自己不擅长实证研究,但中期检查时对毕业论文概念界定、标题用词等的指导紧要且必不可少,感谢於老师。蔡连玉老师不管在开题报告还是中期检查时,对规范的实证研究方法以及最棘手的讨论部分给予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感谢蔡老师。预答辩时郑崧老师最先肯定了我的进步,并在论文的未来展望以及参考文献格式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改善的建议,感谢郑老师。张玉婷老师在论文开题报告时,提出了“纵向研究”和“双向适应”的建议,虽没能尝试成功,但为该选题未来进一步的探讨指明了方向,感谢张老师。研一时,总会很期待田小红老师和朱剑老师的课。田老师总是面带微笑,向我们娓娓道来比较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启了我对本专业最初的认识,感谢田老师。朱老师总给我雷厉风行的印象,每堂课从课前预习、课堂呈现到课后作业总是充实又不乏精彩,使我在教育研究方法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训练,感谢朱老师。另外,还要感谢黄晓老师。作为教育学院的副院长,又肩负科研、教学等重任,联系到她时,黄老师非常爽快地答应担任我们新苗项目以及“互联网+教育”比赛的指导教师,期间的指导,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与信心。感谢重庆大学的温健琳老师。研二上学期有幸与温老师一起合作写论文,密密麻麻又一针见血的批注让我受益良多。每次发回修改意见,温老师总是鼓励我,“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加油!”毕业论文样本量不够,温老师又亲力亲为帮着联系、收集。还找了老师、同学教我使用统计软件。素未谋面的温老师给了我太多的鼓励与帮助,我永远牢记在心。感谢清华大学的文雯老师,毕业论文的量表设计遇到了瓶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文老师发邮件,收到的回信竟然是整理好的文献出处以及中英文两个版本的量表原件。这样的经历让我感动。原来,真正的大家是如此的慷慨大方。
前进路上,这些敬爱的老师帮助我成长,那些可爱的同学则让我一点儿也不孤单。感谢我的师姐季艳艳。师姐总是寡言,却毫不保留地分享给我很多经验,带着我慢慢入门。感谢我的师妹们。发问卷、一起参加比赛、打球排遣压力、一起吃饭等等,师妹们总是义不容辞。去年暑假,风琴交完课程作业还没休息就赶到杭州帮我一起发问卷。因为中午食堂要关门,我俩就在浙大紫金港校区的农业银行中午休,很吵,但我们睡的很香。每晚回宾馆数问卷、骑着共享单车唱着歌的快乐,不经历的人永远体会不到。荣华很早就加入了我们这个大家庭,也就没能“逃脱”帮我一起发问卷的苦差事儿。她如“捧哏”一般存在,言语犀利又不失幽默,我俩“捧”“逗”联手,为师门带去欢声笑语。感谢新苗项目组的成员。越来越细心、认真的冰洁;一直靠谱、可信的安琪;做事得体、勇敢的嘉盈;美工技艺精湛的思鸣。我们一起熬夜申请课题、写论文、准备商业策划书的日子,一度让我怀疑,我遇到了天使。感谢调研小分队的同学们。合作写论文、大雨天陪我去启明发问卷的思慧;跟我一起访谈留学生记了满满一页笔记的丽雯;毫不客气地指出“你这访谈提纲有点问题”的璐瑶。谢谢你们的“随叫随到”,跟你们一起努力的日子,我感受到了当代大学生不奋斗不青春的美好。感谢2017级比较、高教所有的同学。感谢我的室友,最困难的时候鼓励我、相信我,相依为命一起留校的於琦;毕业论文写作前期给了我诸多启发与建议的媛媛;总能推荐给我有意义的综艺、电影以及“绝对要吃”的美食的尹伊。感谢毕业班班长园园,当得知我参加比赛没时间准备正装,立马把小西装借我;大晚上还为我的毕业论文查重出谋划策。感谢丽婷,刚接触SPSS软件几乎绝望的时候,丽婷手把手教我怎么做探索性因素分析,让我重拾了学习SPSS的信心。感谢苗玲,即使任务很重、天气不理想依旧陪我爬山,上山时我们狂倒苦水,下山时我们相互鼓励,爬一趟山,就什么烦恼都消散了。感谢南开大学的罗寓,学习AMOS软件走投无路的时候,罗寓的语音指导如同及时雨,排忧解难,给了我继续学习的勇气。还要感谢一路走来相伴左右的老友们。身体不适却还冒雨陪我发问卷的丽佳;牺牲休息时间陪我“吃东华食堂”,“逛交大校园”的慧鸿;已是中学教师,严厉且知无不说的小飞和林灵。谢谢你们,有了你们的陪伴,我从不曾忘了初心。
另外,还要对每一位参与毕业论文问卷调查的留学研究生同学说声谢谢。最先建议我“驻扎”留学生公寓的Charles,一直喊我Dr. Jodie让我受宠若惊的Lakmal和Ishara。还有好几位我记不住名字的巴基斯坦同学,他们竭尽全力跨省、跨校帮助我联系同学发放问卷,他们看我背着一书包问卷、拿着一兜的水笔和棒棒糖,鼓励道“You work like a team, you are real Chinese.”。我甚至很不礼貌地问他们“Why you are so kind?”,他们总会说,“China and Pakistan are friends, and we are friends.”,然后转身让同学帮我填一份问卷。感谢这些留学生朋友,你们的帮助与鼓励,让我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更让我感受到了同学间可贵的跨国友谊。
最后,真心地感谢我的爸爸、妈妈。他们平凡而伟大,勤恳努力为我创造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出门在外,总能听到“大家相聚就是缘分,要有礼貌,要多谦让,做人要大方”,“还有钱没?手头紧张了通知我一声”……在家囤久了,妈妈会说,“这天价鹅蛋都吃了好几筐了,咋还没开学呢”;不小心撞门上了,爸爸会大喊“门没坏吧”……爸妈总在我失意时,给我“就算天塌下来有爸妈给你顶着”的无限安全感;在我得意时,也会说,“你脑门儿高,运气总是很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大风大浪还多着呢”。谢谢爸爸妈妈,你们的爱与付出,让我健康、快乐地长大,顺利地度过了硕士生涯。大风大浪还多着呢,鲜花彩虹也不会少的。我们仨一起,一起经历、有说有笑、称兄道弟、“没大没小”。
2020年4月23日
于中山花苑
本文摘自裴文洁硕士毕业论文《来华留学研究生学术适应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