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应该当属“快”字了,以前用“日新月异”,现在恐怕得用“秒新秒异”。
尤其是在北上广深这些大都市,什么都讲究效率,什么都想要速成,恨不得把生活中一切能节省的都节省下来,用去见客户、忙事业和自我成长。
每一个人在路上都行色匆匆,恨不得长出五头六臂,同一个时间干好几件事情。下班后,随便点点外卖,就开始准备上晚课、运动或者读白天落下的书。
“对不起,我真的很忙”、“我真的没时间”成了最常用的理由。
周末,总该好好休息一下了吧?不,你想多了,天还没亮就起床做到书桌前,进行复盘,回顾这一周有哪些不足,再写下周计划。这周还有一些事情没收尾,读书笔记还没来得及做完,赶紧补吧。
于是,整个周末,逛超市、去公园,基本都是无缘。把自己关在书房,不知不觉,一天的时光就过去了。临近晚饭还在想今天有没有浪费时间,一想到过得挺充实,心情还不错。
书上说,人与人拉开距离的时间是下班后和节假日,现在看来,自己总算没有落下。
累吗,类!痛苦吗?也挺痛苦!可是为什么不想着改变一下呢?不敢啊,稍一懈怠,别人就超前了。所以,每天都想着如何精进,用尼采的话“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来一遍一遍给自己敲警钟。
但是,就算再忙,也不要想着从以下三件事情上来挤时间。
01 减少睡眠时间来满足自己努力的需要。
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挤挤还是有的。”所以,那些白天来不及做完的事,就想着占用晚上的时间,凌晨一两点睡觉是家常便饭。可是,这样真的好吗?
据统计,人类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需要不同的睡眠时间:刚出生的时候,每天睡20小时;3岁之前,每天睡14-15小时;3-6岁,每天至少要睡12小时;7-15岁,每天要睡8个小时左右;15岁以后,每天最好能睡上6-7小时。
当然,每一个人的情况不一样,睡眠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有的人只睡5个小时,一整天精神都很好,有的人睡7个小时,白天还昏昏沉沉。我就属于觉多的人,不睡满8小时,一天都打不起精神。
可是有些人,情愿低质量的努力,也不愿意休息一下,精神饱满地再去战斗。其实,如果做几天时间开销统计,你会发现,根本不用忙到晚上不睡觉才能成长的地步。
一天有24个小时,就算有全职工作,抛开8小时工作时间,其他的时间还是可以利用的,就看你能不能做好高质量地具体安排了。
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发明了统筹法,它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方法。比如,想泡壶茶喝。当时的情况是:开水没有;水壶要洗,茶壶,茶杯要洗;火已生了,茶叶也有了。怎么办?
办法甲:洗好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在等待水开的时间里,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等水开了,泡茶喝。
办法乙:先做好一些准备工作,洗水壶,洗茶壶茶杯,拿茶叶;一切就绪,灌水烧水;坐待水开了泡茶喝。
办法丙:洗净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坐待水开;水开了之后,急急忙忙找茶叶,洗茶壶茶杯,泡茶喝。
哪一种办法省时间?我们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后两种办法都误了工。
豆瓣红人水湄物语曾说,她可以把一天24小时过成192小时,怎么过的,就是统筹安排时间。只要我们稍微留心安排,就会发现根本没到必须熬夜拼体力的时候。
更何况,熬夜真的对身体不好。这两年,光是网络新闻报道的,熬夜猝死的不知有多少起了。都说人生最悲哀的是:人活着,钱没了。依我看还有更悲哀的:钱还在,人没了。
想起我前公司的老板,才四十岁,一天夜里猝死了。留下7个亿的资产,她老婆带着嫁别人了。想想,他要是地下有知,冤不冤啊?
当然,这里不是让大家趁早花钱及时享乐,而是让大家保重身体,别有命挣钱没命花。
02 试图减少与家人陪伴的时间。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纳、似乎根本无法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是来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来自你与父母的关系。这是一个真相,我们必须尊重的真相。”
以我自己为例吧。我小时候父母特别忙,整天忙着挣钱,晴天有晴天的活,雨天有雨天的事。以致整个童年,我都没有享受过父母的关爱和陪伴。
人家的小孩都穿妈妈做的鞋,头上是妈妈扎的麻花辫,而我和妹妹从来没有过。人家门前还有小菜园,黄瓜、茄子、西红柿,跟妈妈一起浇菜,累了就摘根黄瓜,可是我家从来没有过。
这些都是我童年特别期盼和向往的生活,一直到现在我都觉得自己缺爱。
在我的内心深处,最大的幸福就是一家人能够在一起,欢声笑语,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家门口有一个菜园,或者花园,已经成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必须规划之一。每次回老家看到别人家的菜园,我都羡慕不已,谁家阳台上要是种了一些花花草草,仿佛就是世外桃源。
可见,一个人缺什么,就拼命想要什么。有时,这种偏执,会导致一生都过得不快乐,不能很好地享受当下。
当然,这里举这个例子并不是对父母怨恨,毕竟他们也有他们的限制。如今,我们也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只希望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悲剧不要再重演。
现在有很多家庭的安排是这样的:爸爸出去挣钱,妈妈在家陪伴孩子。看似安排妥当,实际情况怎么样呢?
有一个叱咤职场几十年的老总退休以后,回到家里,感觉自己是个外人。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毫无所知。每当孩子跟妈妈有说有笑,对自己毕恭毕敬,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这种尊重的本质,就是没把你当自己人。
更难过的是,妈妈稍有头疼脑热,孩子都心疼得不得了,恨不得一天24小时陪着,拉着手嘘寒问暖,而爸爸不舒服了,只是交代去医院看一下,完全没有那种亲昵的担心的不得了的神情。
是孩子无情吗?不,Ta也爱着爸爸,只是找不到爱的表达方式。爸爸在外为这个家拼了几十年,到头来却没有了亲情。这就是人与人微妙的情感,再丰富的物质赠与,也比不上交心的日常陪伴。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
这番话,值得我们好好深思和回味。
03 减少社交时间,杜绝参加朋友聚会。
这两年关于社交这个话题,有很多新颖观点提出来,比如,请停止无效社交;比如,你只要变得优秀,自然会吸引到人脉,用一句比较文艺的话来说就是: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这样的观点的确没错,但是很多人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却成了能不参加社交就不参加社交,最大限度减少社交时间用来提升自己。
我想说的是,成为优秀的人,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但并不代表我们要刻意不去社交、不去关注人脉这件事情。
每个人还是有自己的社交圈好一些,身边有三五知己,开心了,就去喝一杯,最近比较烦,就约好一起喝个痛快。在这个压力山大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朋友携手前进。有一首老歌不是唱过吗,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
很多大咖也说过,如果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去靠近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们的身边聚集了一批优秀的人,那我们自己是不是离优秀也越来越近了呢?打开渠道,开阔眼界,远比一个人闭门造车更容易做成一件事情。
据心理学家研究,一个人的幸福指数很大一部分来自与外界的联结。如果一个人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从不与外界交流,那么Ta的人生不会圆满。要知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你的喜怒哀乐多少都是与外界相关,或者说是跟外界比较之后的结果。
适当参与社交活动,不仅让你变得开心快乐,还可以打开脑洞。有时候你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可能在跟朋友的聊天中,就会豁然开朗,从而找到答案。
当然,社交有风险,择友需谨慎。
总结一下,即使再忙,也不要想着一再压缩睡眠时间、陪伴家人时间和社交时间。
以上三点,你想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