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四大名助”,有一个20多岁的女性求助者,控诉说自己的妈妈就像是紧身衣,无时无刻喜欢粘着自己。自己除了上班的时间是自由的,其余的时间,都被妈妈紧盯不放。
跟朋友出去玩,一到下午3点就会被催促回家。如果5、6点还没到家,必然会出现每隔2分钟一次的夺命连环call。更奇葩的是,自己跟男朋友的约会,妈妈也要参与进来。夹在两个人中间,挽着两个人的手,一起约会。甚至情人节都要求男朋友到家里,三个人一起过。
面对女儿的控诉,妈妈为自己极力申辩,坦言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女儿的爱。催促女儿早回家,是担心女儿在外面会遇到坏人。跟女儿一起约会、过情人节,是想要更多的参与女儿的生活。
随着双方争辩的升级,女儿更是说出了一件因为妈妈的强势,让自己抱憾终生的事。
原来,当年女儿考进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大学的播音系,但妈妈为了不让女儿离开自己,不允许她去,令她错过了念大学的机会。自己昔日的同学都成为了大学生,而自己却只能早早的走出社会,找了一份自己不喜欢,但妈妈认为稳定的工作。
看着说到伤心处,痛哭不已的女儿,妈妈依然理直气壮的说着,这一切都是为了女儿好。怕她一个人出远门念书不习惯,怕她考进播音系将来找不到工作。一脸“我如此用心良苦,你怎么就是不理解”的表情。
苏珊·福沃德在她的《情感勒索》一书中写到,在我们熟悉的、感觉备受呵护的亲密关系中,常常存在着另一番景象。一方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不惜以牺牲掉另一方的利益作为代价。
他们一再的以各种所谓的“为你好”的方式威逼利诱,让你就范。 时时刻刻提醒着你,只要你不照着做,你的日子会很难过;或者,只要你不照着做,我的日子就会很难过,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你。
这种全然不顾及他人的内心感受,企图成为关系主导者的做法,叫做:情感勒索。它的本质绝非是出于“爱”,而是假借“为你好”的名义施行的权力游戏。
女孩的妈妈不愿意接受女儿已经长大的事实,不肯放弃与女儿的情感黏连,在生活中想方设法寻找可以跟女儿产生连接的机会,冠以“为你好”的光环向女儿施以勒索,扼杀掉了女儿原本璀璨的人生。
有一部日剧叫“妈妈,我可以不做你的女儿吗”,可以看作是类似现象的升级版。
女儿美月和妈妈显子是一对让很多人羡慕的母女,她们穿相似风格的衣服,买相似风格的日用品,喜欢的食物、家居的摆设、说话的方式也几乎一模一样。她们看起来与其说是一对母女,不如说更像是一对孪生姐妹。
美月一直以为那就是她真实的样子,直到有一个男人出现在了她的生命里。这个男人对美月和显子的相似产生了好奇和质疑,而他的质疑就像是一把无形的刀,割裂了美月自出生以来不加怀疑、误以为真的“假面”。
最初,美月不愿意承认自己始终带着“假面”在生活,即使她已经隐约发现她有着自己的喜好,长久以来,她只是为了让妈妈开心,迎合着妈妈的好恶活着。她宁可相信自己是真的喜欢着妈妈所喜欢的一切。
当她在商场的镜子里,发现跟踪自己约会的妈妈;当她发现妈妈为了不让自己结婚离家,一再的破坏自己的恋爱,甚至勾引自己的男友。困住她的“假面”彻底的碎裂了。
她认识到妈妈所谓的“爱”,不过是对她的控制。她就跟妈妈手里制作出来的一个个精致的玩偶一样,是妈妈的附属品,是另一个年轻版的妈妈。所有妈妈曾经没有实现的愿望,都被寄托在她的身上,却又不希望她真的获得幸福。她只有权力获得被妈妈允许的幸福,而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在生活中,有多少孩子无意中承接了来自父母的想法和期待,活成了父母的附属品?当父母口口声声说着“为你好”的时候,是真的在为孩子着想吗?亦或仅仅只是站在了自己的立场上,在为自己做着考量?
那一刻,孩子真的没有成为你的替代品,去为你实现那些你曾经想要实现,却没有实现的梦想,替你成为那个你想要成为,但没有成为的人吗?那一刻,出现在你眼里的,究竟是你的孩子?还是曾经的你?
日剧“夜行观览车”讲的就是父母想要达成自己未完成的欲望,几乎把孩子逼上绝境的故事。
真弓和淳子都住在高级住宅区——云雀之丘,两家正好是对门的邻居,又都有一个准备考初中的孩子,于是,成为了关系亲密的朋友。原本快乐和睦的两家人,却因为两个孩子进入初中后的际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真弓因为小时候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渴望稳定和舒适。她让身为工薪阶层的丈夫贷款买了云雀之丘上最小的房子,这样女儿彩花就有资格参加坡上的重点中学——清修中学的考试。
一旦女儿被录取了,以后就可以过飞上枝头的生活,不用再吃她曾经吃过的苦。
可结果彩花落榜了。自此,开始否定自己,认为妈妈和邻居家的人都看不起自己,情绪始终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回到以前的街区上初中的彩花,遇到了小学时的好朋友们,原本以为可以借由友情获得安慰的彩花,却因为自己住进了高级小区,邻居家的孩子还是朋友们的偶像,成为了被霸凌的对象。
背负着妈妈的希望,不知道如何面对失望的妈妈,又在学校被同学孤立、欺凌的彩花,最终崩溃了。每天半夜在家大叫大嚷一通之后,才能让自己第二天恢复平静,继续去上学。
淳子的家庭是世俗眼里的精英家庭。丈夫是私立医院的院长,长子在医学院念书,长女在坡上的清修念高中,次子慎司长得帅气,篮球打得好,是很多女生的偶像,准备考清修的初中。
淳子的出生跟真弓很相似,因为嫁给了身为精英的丈夫,才摇身变成了有钱人家的太太。可她的心里一直无法真正认同自己的“高贵”身份。她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慎司的身上,认为只有儿子有出息了,丈夫才会真的看得起自己。她始终暗自拿慎司跟丈夫原配所出的长子比较。
慎司不负所望考进了清修,但却因为学习成绩差,被学校劝退了。淳子无法接受自己的儿子不如长子,把儿子的篮球和球衣丢进了垃圾箱,剥夺了他打篮球的权利。
淳子和慎司因为篮球的事发生了冲突,慎司第一次对着妈妈吼了起来,被前来制止的丈夫扇了耳光。精神极度紧张的淳子,认为这是丈夫看不起儿子的信号,在内心的极度扭曲下,错手杀死了丈夫。慎司也因为猜到了妈妈是杀害爸爸的凶手,害怕得逃离了家,失踪了。
两个家庭因为两位母亲对孩子寄予的厚望,让孩子不堪重负而濒临破碎。所幸,编剧给了故事一个圆满的结局。两位母亲最终意识到,如果真的爱孩子,就应该守护他们,而不是控制他们,从而做出了彻底的改变,挽救了两个孩子的灵魂。
催眠大师吉利根说过,要养育好自己的孩子,首先需要很好的疗愈自己。
父母寄托在孩子身上的不止有希望,还有许多自己曾经难以消化的情绪记忆。有些是父母小时候的情绪记忆,有些甚至是整个家族的情绪记忆。这些记忆一代代的传递下来,如果中间没有出现疗愈,孩子必然成为最终的承接者。
真弓和淳子就是这样把她们无力承担的“不想继续过苦日子”,“不想被别人看不起”的沉重的情绪记忆传递给了彩花和慎司。虽然她们表面上始终都表现出心疼孩子,为孩子尽心尽力的一面,但底层的情绪记忆一直在运作,彩花和慎司正是被这样的情绪记忆一步步压垮的。
真正好的亲子关系取决于父母好的内在的情绪记忆。当在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不要只是聚焦在孩子的问题上,更应该好好自省,看看孩子的问题触发了自己怎样的情绪记忆。
比如孩子的问题是否曾经也出现过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当时经历了什么,有过怎样的情绪,最后是怎么处理的?或者你把怎样的自己不想面对的情绪记忆丢给了孩子?先把这部分处理完,再去面对孩子的问题。
大自然是很有耐心的,你所有不愿意疗愈的,都会传给你的孩子。如果你不愿意孩子受你同样的苦,那么,最好疗愈自己、让自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