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文/三叶草
金鸡摆尾辞旧岁,玉犬探头迎新年。最是留不住岁月和时光,眼瞅着又是一年春节将至,已过而立之年的我再没了年少青春时对春节那种向往的感觉了。
记忆里,童年时代的春节更像王安石《元日》中所描绘的那般。“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那时物质虽贫乏,生活虽艰苦,但记忆里,那时的春节更多一些欢乐与热闹,也更多一份期待与憧憬。那时的年似乎没有如今的匆忙,岁月悠悠,时光缓缓。乡里人冬月里就开始为春节作准备了,纳鞋底做新鞋,腌腊鱼制腊肉,腌咸菜做酱菜,晒糯米制豆皮……等到腊月一到尤其是腊八节过后,大人孩子老少爷们仿佛每天都在为一年一度的春节做准备似的。磨豆腐元宵,炸圆子,炸豆泡,炒米泡(糯米浸泡蒸熟,打散晒干,锅底铺一层细沙连炒带炸,像爆米花一样),熬糖浆,制糖果(用熬好的糖浆乘热拌在炒米泡里,和匀压实,切成薄厚均匀的块),炒花生瓜子和蚕豆,准备各种吃食(如春卷、薯片)。洗衣浆被,清洗坛坛罐罐,抹桌子擦椅子,打扫庭院清除垃圾,就连房屋四周的小水沟都要清理一下,更别提什么鸡舍鸭舍猪圈牛圈了。这种全方位的大扫除每年春节前必定是全家总动员,你做这我做那,分工合理明确。除此之外,卤煮年菜买年货,裁纸备墨写春联,挖黄土做香台(黏而干净的黄泥做成金元宝的模型,用来插香。这种香台用于三十晚上在家门口空地上的祭拜再合适不过了)……诸多事物,无论大小,不管繁简,似乎有关春节的一切都得操办得有条不紊,正儿八经。因此那时的春节仿佛更有仪式感,更值得期待和度过。
有一首童谣,我觉得很形象的道出了那时候的年味。“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年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拜年喽。”虽然唱的不尽全是那样,但基本就是如此,春节前的各项准备事宜都是有讲究的,哪一天最好做什么也是有由头的。因为
民间传说腊月二十三晚上灶神要到天庭报到,大年初四才返回。所以“二十四扫房子”是在举行过灶祭后,正式地开始做迎接春节的准备。在民间,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又称除尘、打埃尘等,是我们那儿的传统年俗之一。这种年底的大扫除,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等到真到了大年三十——除夕夜,心目中的春节就真的来临了。从一大早开始就能听见炮竹声声,然后这声音久久蔓延,持续发酵,空气里到处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和硫磺的味道。如今,每年春节的年味日趋地淡了,但只有这种年味在乡里依旧没变,呛人的烟雾里依稀可以看见当初春节的模样。
从小到大,在父辈眼中,大年三十一到,春节的各种禁忌也随之而来了,尤其是话不能乱说,说错了怕会影响接下来一年的运道。所以直到现在,每年大年三十那天在长辈面前我都尽量少说话,尽量依着他们的想法行事,因为我向来是不信神佛,不搞迷信的,就怕一不小心说错话,惹得长辈们大过年的拉长着脸不高兴。小时候,我就时常在那一天得意忘形说错话,被母亲瞪着眼训斥,慢慢的我才长了记性。同时,长期在长辈们仪式般庄严肃穆地对待“过年”这一事的浸染下,我打内心深处也开始有些敬畏和顾虑了,真的就怕一不小心在春节的头几天得罪了无形中的神灵,影响了自己一年的运气,那自己得多后悔啊。
忆往昔,每年春节,除夕夜和大年初一是最值得人遥想和缅怀的,也是节日气氛最浓厚的两天。不说别的,光是年三十晚上的春节晚会就够大家好好喝一壶的了。其它的种种仿佛随着一年比一年更淡的年味逐渐从记忆里消失了一样,即便没有消失,也模糊不清了。
如今,春节依旧,时风已变,情怀虽在,感受却大为不同。对于春节,往昔和今日是不能拿来对比的,就像每个人对幸福的感知一样。她人眼中的幸福或许正是你心中的遗憾,正真的幸福容不得半点比较,自己的幸福只有自己体会得到。春节也如此,虽然如今春节的年味更淡,但我们却不能否认它的好和它的重要意义所在。文征明有一首诗《拜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我向来对春节拜年这一礼节是颇有想法的,一年上头,家人们难得有几天空闲的日子可以好好聚聚,可若按拜年的礼节四处拜年,那就甭想聚在一起了。往往是你来我家,我就去了别家,家里一般只留下奶奶级老妈级的在家款待来客。因为拜年也是有讲究的,我们这里是初一拜本家祖上长辈及左邻右舍,初二拜外婆舅舅家,初三拜丈母娘家,初四初五拜七大姑八大姨家,尤其是初一初二初三这几天是不能胡乱走亲访友的。这样你拜来我拜去就甚是无聊,若是那天只有一位客人,就有些尴尬了,待客的不知道如何设宴好,拜访者也没得个聊天说话相互打趣的人,就会觉得特别无聊。如今时代变化,时间仿佛过得更快了,春节拜年时大家似乎都在争分夺秒地赶时间,到了亲戚家拜了年放下礼品,或吃饭或不吃饭就要离开,因为好多工薪族要赶在春节假期之前拜完年好如期上班去。我时常觉得这样拜年的礼节太空虚了,但真的就如文征明诗中所言“世情嫌简不嫌虚”。传统礼节还是要有所保留的,大家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变变也是好的。
对于我而言,春节期间我更倾向于踏踏实实窝在家里,跟自己最亲最近的家人好好享受一段短暂而难得的时光。更重要的是像我这种不善于经营人情世故的楞头楞脑者总觉得待在家里更省事儿。因此每年春节除开必须要应酬的人和事儿(还好,在我们这里男孩子是必须要四处拜年的,女孩子还可以不用处处拜到),我常常选择一个人待在房间里默默的刷屏,一个人静静的听风跑过的声音,一个人独享一份耀眼的阳光,没有人情世故的纷繁复杂,没有家长里短的是是非非,没有违心的笑颜和奉承,自己偷偷地乐。
每年大年初三,家里的长辈都会早早的起床,烧香放鞭,煮菜摆酒,送别新年。这样之后就意味着有着诸多禁忌和讲究的“过年”已经结束了,接下来抛开走亲访友诸多事宜之外最关键的就是新年之计了。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过年是总结和计划的分水岭,春节是相聚和离别的矛盾体,春节是回归和远走的“蜜月期”。打小我就不太喜欢所谓的过年,而对新年到来之前的那十天半月,一个星期尤为钟情,因为这短暂的时光里满满的都是期待,美好的期待,比平日多了一份新年的憧憬,又少一些春节的纷繁和束缚。这样纠结的走过了多少个新春,如今,我却依旧是那时的情怀。
年味因人而异,不同性格、不同地域的人对春节的感知也大有不同。我只盼年年月月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一切安好,有付出也有收获,清风明月、风雨阳光之下你在欢笑我也在欢笑,这样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