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棉花糖实验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被无数次提起的实验,叫棉花糖实验。大致是,实验招募了一批3到4岁的儿童,每人发一块棉花糖,然后告诉他们如果能够15分钟后再吃掉这块棉花糖,就会得到第二块棉花糖。如果15分钟内吃掉,就不会再得到第二块。
试验中,有的儿童很快就抓起棉花糖吃掉了,有的坚持了几分钟。有的孩子用闭上眼睛,转过身不看的方法坚持不吃。最终大概30%的儿童拿到了第二块棉花糖。
精彩的是,14年后的跟踪调查显示,当年等待时间更长的小孩,如今不仅在学习成绩上更优异,在生活方面的表现也都更有优势。他们面对困境显示出更好的自控力,更能抵御各种诱惑,社交能力更强,表达能力更出色。后续的跟踪调查显示当他们40岁时,整体上事业和家庭上也更成功更和谐,身体也更为健康。
实验证明了自制力,对于人的一生都十分重要。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养成延迟满足的习惯。要更能从长期的视角看待问题,不能想到什么就要即刻满足,而要更理性、更有计划性,从而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获取更大的成功。
2.棉花糖实验2.0
上面那个是实验只是告诉我们,自制力和长期的视角对人生的影响举足轻重。但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有人会吃那块棉花糖。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有人做了另一个版本棉花糖实验。
所以事项都一样,只是在等待15分钟后,实验人员告诉孩子们说,搞错了,其实并没有第二块棉花糖。经历这种失望的孩子,再给他们做第二次棉花糖实验,通常也就等3分钟。
也就是说,吃不吃那个棉花糖,能否延迟满足,不仅跟孩子有关,也跟环境有关,环境会改变孩子的行为。
假设一个大学教授父母的小孩和黑人单亲妈妈的小孩,很大概率上前者表现出的自制力会更强。因为很大概率后者生活上的不确定性要更大。可能本来吃的就不是很好,可能还有其他的兄弟姐妹争抢。面对这样的环境,有棉花糖当然是立刻塞进嘴里,可能等上一会什么都没有了。这时不延迟满足才是最明智的。
3.投资还是消费
经济学上关于投资有一个特别精彩的定义,可以很好的总结两个版本的棉花糖实验。
“投资是时间维度上的平衡消费。”
很漂亮的一句话,一下打通了投资和消费的界限,他们其实是一回事。
比如吃饭看起来只是单纯的消费,其实吃饭还是为了获取热量,来支撑未来一段时间身体运作,其实也算是一种投资。
比如旅游看起也只是消费,付出一段时间和金钱,换一段另外的人生,然后再回到原来的生活,日子照旧。但你收获了一段特殊的记忆,这段记忆标记了你的一段年华,在未来的人生中可以反复品味,这是有产出的,有价值,所以也是一种投资。
那些选择延迟吃棉花糖的孩子看似是投资,其实为了未来的消费,只是他们考虑到在时间尺度,更晚的吃,总体的收益更大。那些快速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在时间尺度上,选择早些吃掉棉花糖,可能也是保证收益的理性选择。区别只是基于当下环境,如何做更划算的一种权衡和取舍。
4.未来预期决定如何选择
因为中国近几十年经济的高速增长,我们的生活物资极大的丰富,收入也飞速增长,所以90后普遍乐于消费,花钱大手大脚,和从困难年代出走的父辈节俭的生活作风完全相反。
但是前两天我看到一个报道,是说日本90后的年轻人普遍抱怨他们的父母乱花钱,和中国人正好相反。
因为日本在90年代初房地产泡沫破裂后,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发展停滞,至今人们收入都没有太大变化。所以90后对于未来的预期是很悲观的,认为经济停滞或衰退肯定会持续下去,所以养成了更节俭的生活方式,为未来可能更糟的生活做好准备。
而他们的父母成长于80年代,那是日本经济疯狂增长年代,他们的父母在那时认为收入会持续快速增长,所以花钱随意,大手大脚。
这个对比很生动的说明了预期是如何决定选择的。
5.买买买
是买买买,嗨嗨嗨,还是抠抠搜搜,能省就省?
那就看你怎么预期未来了。比如你认为中国经济像日本那样,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很快进入老龄社会,马上或者已经走到L形的底边,要长久的完蛋了。那就像日本的年轻人学习,工资就那么点,搂着点花,为未来做好准备。
如果你认为,科学技术进步很快就会催生下一波快速增长,中国以后肯定是全球在体量和质量上最好的市场。那就别过的斤斤计较了,可能你现在辛苦省下的那点钱,跟你未来的收入比起来,屁都不是。到时候你会心疼自己当初所受的委屈的。
不说了,不说了,我去逛京东了。
等等!!说好的自制力呢,说好的延时满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