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上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第二节课,上节课给学生讲了第一二两段,主要以我讲为主,讲重点词语的意思,讲句式的结构,然后让学生翻译,然后当堂背诵,学生表现不错,大部分学生都能顺畅的翻译,流畅的背诵。这一节课我想换一种方式进行教学,学习三四两段,先指名朗读,再让自由朗读,朗读时思考问题:这一段这什么?
学生读完后,找一个成绩一般的,因为这个题目不难。你都想不到他说的是什么:写行者歌于途,负者休于树。再提一个,答曰:太守宴请宾客。我未置可否,找一个成绩比较好的,结果给我来了一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我的心里心里有了火星。于是试着引导这个成绩不错的学生:你读一下第一句,也就是第一个句号。看看这一句写什么?
他的回答我的心里火星变成了小火苗:写老人和小孩!原文是: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我的老天,答案还能再明显一点不?心中的小火苗蹭蹭往上窜,但是最终还是化一缕青烟——下面有其他学生说出了答案:滁人游!
有时候我觉得,在学校学的教育理论和心里学,真的都是纸上谈兵——当然它对实践有指导意义。但是生活是复杂的,人形形色色,同一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理论碰到这些特殊的个体,建构的体系就会崩塌,我们每时每刻都告诫自己,对学生要有耐心,耐心耐心再耐心。但是,有的时候真的会在现实面前崩溃。
上面的这一节课只是一个例子,在我的教学工作中,这不算是最糟糕的,现在农村学校的学生和过去不一样了,网络上的游戏,资讯、社交平台让他们应接不暇,而且他们大多数人缺少父母的监管,花在书本上的时间少之又少,尽管课堂不允许他们玩手机,但是他们的心思还沉浸在手机里。
他们不去思考,只是被动的接受——现在能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已经算很好的学生了——他们接收的信息太多,消化不玩,对老师上课采用了“耳避”你讲你的,他根本不听,很多学生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人在教师,神不知游到哪里去了。
所以,对学生有耐心,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各位大神,你们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