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触了一些政府“PPP”和棚改项目,咨询了查阅了一些政策及机构的研究报告,对其做了个总结研究,发现棚改这可能是地产开发企业未来创盈的一个方法。
2014年43号文剥离了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推广PPP。有人先知先觉,发现了政府购买服务,“政府购买服务”和“PPP”是两码事!, PPP越拘谨,购买服务越奔放 先行者开始做政府购买服务。后来,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这条路,也加入这个行列,大规模地做,什么都做,直到把政府购买服务做滥。没办法政府必须出面管理了,87号文就是这样出来的。政府购买服务叫停之后,很多工程建设项目就往政府付费型PPP转化。一些没有运营、或者假运营的工程项目,项目自身没有收入,主要依赖政府付费的项目,往PPP去转,其实并不能达到节约公共资金、改善公共服务的目的。那么,政府为了控制财政和投资风险,避免盲目上项目,就开始限制。
因此,“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和“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没了路”这两句话,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一体两面,相映成趣。
现在政府购买服务的路堵住了,政府付费型PPP也受到了限制,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新路在哪里呢?
除了在前面介绍的那些方案,目前出现了一种情况,就是做棚改,用棚改的资金解决其他问题。现在已经出现千军万马争棚改的情况。走棚改这条路,但愿行稳致远,或者兵贵神速。否则,也会出现问题,搞不好,后面政府又会来个规范文件。
目前棚改项目躁动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棚改这份大餐,确实分量十足
国家部署的两个棚改三年计划,2014至2017年1800万套,2018至2020年1500万套,共3300万套,以三口之家计算,要解决一亿人的住房问题。中国14亿人口,每14个人中就有一个家里有棚改房,这是多么大的规模?!这3300万套房屋,如果按30万一套的总投资测算,就是9.9万亿。再加上配套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可能是十几万亿的规模。十几万亿啊,六年要完成投资,每年就是两万多亿的盘子。两万多亿,就算还有部分资本金,也有一万多亿的融资规模。每年一万多亿,这是很大的业务。
其次,做棚改,融资相对比较容易
87文限制了政府购买服务业务,但给棚改和易地扶贫搬迁留下了口子。易地扶贫搬迁比较局限,那么主要就是棚改了。棚改可以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融资,可以突破三年的中期财政规划,最多可以做多少年,没有明确说法。有的地方,还在往20年、25年做,期限很长,融资相对比较方便 ---肯定比政府付费型PPP方便。
第三,它能帮政府解决资金问题
现在一个地级市,起码上百亿棚改项目,能够融来大量的资。只要进了省级棚改计划,就可以用政府购买服务便捷地融资。全国要完成3300万套棚改任务,要惠及1亿人,这个面非常大,那么,项目进总盘子就很容易了,基本上报上去很快就会批。进了这个名单,融资比较容易,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都在争,利率也不高。
棚改项目,基本上都能拆出土地来,能够形成政府的专项收入。棚改项目的完成时间,大约3~5年就可以。通过棚改腾出的土地,出让出去,换回资金,整个过程最多也就5~7年。土地出让形成的收入,进了政府的财政,由于贷款期限长,用不着还款,这部分收入政府就可以用在别的地方。这是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是,棚改的承接主体是当地的融资平台公司(或国企),在获得贷款、总投资到位后,大量的资金又会通过工程款的形式留存下来,实际上也就解决了政府的资金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棚改的预算安排,各级政府的专项资金、补助资金、发债资金,是要求按棚改项目的进度安排的。而棚改的贷款期限太长,暂时用不着还那么多,这也就给了政府资金腾挪的空间。
当前各种模式收紧,而棚改很快就能融到巨额资金,仅就这一点,它便能受到各地政府的特别重视。
第四,做棚改的平台,会被政府另眼相看
各种堵死之后,现在政府钱紧啊!谁能为政府融资,谁在政府那里就有份量,就容易获得政府支持,就有机会做大做强。
承接棚改的主体因此脱颖而出。哪个平台拿到了棚改项目、能通过棚改项目融到资,这个平台就成为众多平台中的佼佼者,被政府另眼相看。我这里有钱啊,现在也不方便直接把钱转给政府,那样就形成了政府性债务。那么,钱在我这里,政府有什么事,就还是交给我来办,我可以先拿出钱来办。这就有利于这个城投在政府那里争取项目,比如土地开发、园区建设、城镇化等。有钱,就可以运作资金做项目。拿到项目后,可以做商业开发,做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园区运营,形成经营收入,那么就从实质上转型蜕变成真正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再招揽人才、累积能力、形成经验,甚至可以复制、跨区经营。这样的城投,就具备了造血能力,做大做强。
所以,聪明的城投,现在必须先下手为强,争取棚改项目,获得资金。谁拥有资金,谁就为华丽转型赢得了先机。
第五,做棚改,也是金融机构的不二之选
因为政信业务,现在也没什么好做。像污水处理等适宜做PPP的项目,金额太小,满足不了金融机构的投放胃口。目前只有棚改项目的融资金额大,能够满足金融机构的业绩要求,它又是政策支持的业务,所以,金融机构也要抢棚改业务,甚至一再降低授信条件。但没有办法啊,别无选择,只能一哄而上,争抢。
以上五点,可能就是现在棚改业务特别火的原因吧。
目前千军万马争抢棚改,虽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但也快到踩踏阶段,会不会出现一些问题呢?比如:把不是棚改的项目包装成棚改;把期限弄得太长,购买服务延期支付价款变相融资;只有建设,没有服务,重融资轻服务;重复融资、资金挪用等等。如果棚改项目不能行稳致远,出现问题,那就背离了中央支持棚改的初衷。那么,中央政府对此进行规范,出台政策进行限制,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所以现在是进入棚改项目的好时机而且要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