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为新生儿期最常见的情况之一。
前两天看见朋友圈说的新生儿黄疸,很多妈妈对使用茵栀黄药物的顾虑,好多妈妈在下面留言巴拉巴拉,然而,这是真的吗?这个观念是错的。事实上,黄疸有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而我们生理性黄疸都是不用药的,病理性黄疸才用药,病理性黄疸根据出生天数不同,每天上升幅度,或者退而复升等都有不同的标准。况且,只要是药都有副作用。
新生儿黄疸的危害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新生儿由于其自身胆红素代谢特点,60%左右的新生儿可出现黄疸。新生儿黄疸严重时可出现肝炎、肝硬化,可导致新生儿神经系统受损引发胆红素脑病,又称核黄疸,影响新生儿智力发育,是严重威胁新生儿健康的“隐形杀手”。因此我们对新生儿黄疸,尤其要注意“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以下是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通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约有85%的足月儿及绝大多数早产儿在新生儿期均会出现暂时性总胆红素增高。但大多数为生理性的,在所有足月儿中,约6.1%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221umol/l(12.9mg/l),仅3%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256umol/l(15mg/dl)。
1生理性黄疸,其特点为
⑴ 一般情况良好.
⑵ 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3-4周。
⑶ 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umol/l(5mg/dl)或每小时<0.85umol/l(0.5mg/dl)。
生理性黄疸始终是排除性诊断,判定是“生理”,还是“病理”的血清胆红素最高界值,由于受个体差异、种族、地区、遗传及喂养方式等影响,迄今尚不存在统一标准。通常认为,足月儿<221umol/l(12.9mg/l),早产儿<256umol/l(15mg/dl)是生理性的。教科版是这样写的,但这个标准阈值并不一定正确,还要参考临床实际情况,由专业新生儿科医生做出评估和判断。
影响新生儿黄疸的高危因素包括溶血、窒息、缺氧、酸中毒、脓毒血症、高热、低体温、低蛋白血症、低血糖等。
2病理性黄疸,其特点为
⑴ 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⑵ 血清总胆红素值已达到相应日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的光疗干预标准,或每日上升超过85umol/l(5mg/dl),或每小时>0.85umol/l(2mg/dl) ;
⑶ 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⑷ 黄疸退而复现;
⑸ 血清结合胆红素>34umol/l(2mg/dl)。具备其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3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较多,常为多种病因同时存在,以下是常见的病因。
1、胆红素生成过多: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多及肠肝循环增加,使胆红素生成过多,引起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增高。
⑴ 红细胞增多症:即静脉血细胞>6*1012/l,血红蛋白>220g/L,血细胞>65%。常见于-胎或胎间输血、脐带结扎延迟、宫内生长发育迟缓(慢性缺氧)及糖尿病母亲所生婴儿等。
⑵ 感染:细菌、病毒、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和原虫等引起的重症感染皆可致溶血,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引起的败血症多见。
⑶ 肠肝循环增加:先天性肠道闭锁、先天性幽门肥厚、巨结肠、饥饿和喂养延迟等均可使胎粪排泄延迟,使胆红素吸收增加。
⑷ 母乳喂养:
①母乳喂养相关的黄疸:是指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生后1周内,由于热量和液体摄入不足、排便延迟等,使血清胆红素升高,几乎2/3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可出现这种黄疸,该种原因导致的黄疸通过增加母乳喂养考量和频率而得到缓解,一般不发生胆红素脑病。
②母乳性黄疸:是指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生后3个月内仍有黄疸,表现为非溶血性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但其诊断需排除其他病理因素,其原因可能与母乳β-葡萄糖醛酸酐酶水平较高,增加肝肠循环有关。一般不需任何治疗,多日光浴,黄疸可明显减轻,但对于胆红素水平较高者应密切观察。
2、其他:维生素E缺乏和低锌血症等,使细胞膜结构改变导致溶血。
如何正确处理新生儿黄疸?
一经确诊病理性黄疸,应立即进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较多,医生根据胆红素数值危险程度不同,会采用相应降低血液中胆红素的方法。例如:直接减低血液胆红素的办法,比如用蓝色或者白色的光直接照皮肤(简称光疗);减少肝肠循环的办法,比如吃一些益生菌或者茵栀黄;促进肝脏解毒能力的办法,比如使用一些让肝脏的酶变更活跃的药物;减少死亡红细胞的方法,比如换血。目前光疗是普遍采用的治疗手段,是安全可靠的。
因此,建议家长对黄疸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及早发现新生儿黄疸,为了孩子的生命和健康,一旦出现黄疸必须及时找新生儿科医生或者儿保科医生就医,由医生专业地判断其为生理性或病理性,并决定是否住院治疗或观察,以便使您的孩子尽快恢复健康,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致谢:感谢@鄞州人民医院新生儿科钱红主任、朱寒飞主任的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