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书非借不能读也,家中书橱里不少书搁置了若干时间还没有翻开一页,今日随手借阅的这本东野圭吾的成名作却用了一个下午加晚上的时间一气读完。一个原因是书是借的不是自己的,自然就要珍惜在手里的时间。第二个原因是——这本书就像东野的其他书一样,一经翻开就让人无法放下。看了几十页就决定一定要今天读完,因为,不知道凶手是谁,那今夜就无心入眠了。
- 02 -
在一所女子高中任教的数学老师前岛,最近连续碰到三次“意外”——在月台上差点被推下去、在学校浴室差点被电死、差点被高空掷下的花盆砸中。这些“差点儿”让他意识到学校有人想要暗算他。他急于找出凶手但苦于没有任何线索,这时,他和射箭社的社长惠子同学发现了在男更衣室里中毒身亡的村桥老师。并且更衣室里被布置成一个密室杀人的现场,那么凶手是谁?他又是如何逃出来的呢?
- 03 -
警方随即展开调查,前岛也非常关注案件进展,并且开始根据自己的见闻来推测凶手。嫌疑人是高原阳子——她曾经被村桥老师剪掉头发,对村桥自然怀恨在心。还有麻生老师——与她有过关系的村桥老师妨碍了他打算攀高枝的前程。但是北条亚美(高原的初中好友)解开了密室之谜,证明了锁是被换过的,所以高原没有做案时间。麻生老师也有不在场的证明。
- 04 -
正当案子扑朔迷离之际,在学校运动会上,竹井老师又被下毒而死。而本来参加这个活动的人是前岛,只是竹井临时起意与前岛互换了活动项目。那么,凶手的目标还是前岛。警方这一次将麻生老师带去传讯,因为她完全有做案时间,后来查明,她的确是调换了酒瓶,但是是在凶手拿着她与村桥的证据的胁迫下做的,除了一张指令条威胁信,她对此案一无所知。
- 05 -
而这时,前岛又遭到一辆小轿车的撞击,被骑摩托车的高原阳子救下。他同时从高原口中得知了密室凶案的现场并不是如同北条亚美分析的那样,凶手并没有换锁从女更衣室逃出,而是确实是从男更衣室出去的,那么他怎样才能逃出去并从里面顶上门呢?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前岛开始了深深的思索和调查——
- 06 -
终于,他找出了本案的凶手——就是惠子和宫坂惠美。宫坂先约了村桥去更衣室见面,骗他喝下了毒药,死亡后又布置了密室的现场,造成凶手是从女更衣室换锁逃走的假象。(弄湿更衣橱,丢买锁的盒子,墙壁爬痕)这样自己就有了充分的不在场的证明。(因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提早去埋伏在里面)
- 07 -
惠子有意地把这些分析透露给北条,北条果然找警方和前岛做出了她们预想的分析。她们的下一个目标是竹叶老师,但是为了让大家不怀疑到竹叶和村桥死亡的练习,她们故意连续安排意外,造成要杀害前岛的假象。然后竹叶死亡后,警方就会以为凶手是误杀的竹叶。
- 08 -
而惠子和宫坂惠美煞费苦心安排这些引人如谜团的棋局,杀害两个老师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曾经一次集训外出住宿时,两个男老师偷窥宫坂.....,正处于青春期的少女受不了心理上极度恐慌羞耻,面临崩溃的边缘,几度企图自杀。但在惠子的劝说下,决心杀掉两个色男作为报复.....
- 09 -
在《放学后》获得江户川乱步奖的1985年,东野圭吾还远不如现在的广为人知,作品比较现在也略显青涩。例如这本书中还是比较传统的纠结于谜题与解密上。似乎写推理小说的人都喜欢去挑战密室,于是就诞生了各种稀奇古怪的密室。但是相对于众多强调密室构建手法的小说来说,年轻的东野还是写出了新意——它重点解释了构建密室的原因。而不是象其他推理小说将密室构建的原因往伪装自杀或凶手的心理疾病上一推了之。另外,在最后的杀人动机上也可以看出后期作品中对人心人性触及的影子。
- 10 -
在作案动机上,小说的观点也很新颖。成年人的世界里的纷争报复都是围绕着金钱,权利,和感情。而对于少年少女来说,美丽、纯粹、真实的东西,友情、尊严、人格这些都是她们能在冲动中能拿生命的代价去换取的东西。小说中的成年人——想飞上枝头的麻生,和婚外情的妻子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感情去作案。而作案的少女———被强按着剪头发的高阳因为受到侮辱而想报复,被窥视到隐私的宫坂惠美受到强烈的打击痛不欲生进而行凶杀人,惠子为了友情而不顾一切都是为了心中的这份美丽纯粹的东西被破坏而产生的恶念。这种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世界观的对比也让人很有感慨。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真的改变了许多,曾经那最让人最值得保护和捍卫的东西也在慢慢的改变!
- 11 -
另外,自从有志于写作后,每每读到一本小说,更多会关注小说的情节架构,具体的描写手法上。东野这本书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每一个情节事件的推进都是以“我”所经历的事件,这事件可能是我亲身经历的,我看到的,我亲耳听到的,我道听途说的,再就是我本人在事件之前的阅历和经验,以及我的思想和推论。以第一人称写作的难度显然要高于第三人称,因为必须要围绕我来推进情节,所以要推进事件发展就不能随心所欲,必须以我的视角合理安排,精密设计。从这一点来说,不管是不是喜欢悬疑类的书籍,东野的书都是写作者值得学习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