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
而独不闻之翏翏乎?
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笄,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庄子》原文中唯一多加着墨的就只有“地籁”,然而每个人关注的重心都在“天籁上”,问题是你真的读懂“地籁”了么?
就像南郭子綦对颜成子游说的“你听闻过人籁而未听闻过地籁,即使你听闻过地籁你也没听闻过天籁!”
我们每个人都借着庄子对于地籁的描述,好像文中的颜成子游一样以为自己就明白了什么是“地籁”从而可以大胆发问“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南郭子綦作为颜成子游的师长,显然与此时的老师也无任何区别“你尚且未学会走路,就妄想着跑了!”
我们每个人其实人生中不都在作此等选择吗?
没有选择的时候,我们会认为手中的,得到的即是最好的。可是当有选择摆在眼前时,我们就会反复比较、考量,然后选择较优的。
颜成子游正是知道有了“天籁”,方急于表明其对“地籁”的理解,因为他知道“天籁”才是最好的,好像他马上就可以得闻天道了一样。
而我们每个读者,不也都在追寻所谓的“天籁”么?!
那么颜成子游对于“地籁”的总结“众窍是已”就是对的吗?
我个人认为不是!
南郭子綦对于“地籁”如此多加描述,只是告诉我们这是天地自生的孔窍可以奏乐吗?
明显不是。
那么颜成子游的“众窍是已”,只会让南郭子綦刚刚还觉得“不亦善乎而问之也”的颜成子游是“孺子不可教也!”
那么南郭子綦明明提到三籁,为何偏偏之着墨于“地籁”呢?
是因为“地籁”下承“人籁”,且上启“天籁”。
我们是可以通过“地籁”来感受“人籁”与“天籁”的,因此对于“地籁”的描述不单单是“地籁”自己的。
什么是“籁”?
目前看到的所有解释里,都是以郭象的解释为主,即籁,萧也。夫箫管参差,宫商异律,故有短长高下万殊之声。
而郭象的解释很可能是来自【齐物论】原文“人籁则比竹是已。”
正是因为颜成子游的轻易论断,“人籁”被定性成了箫管之声,“地籁”成了天地自然孔窍之声。
这明显不是庄子要表达的“籁”意。
那么“籁”是何意呢?
个人以为“籁”是“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
“籁”一定不单单是郭象解释的“萧也”,而“人籁”也不是颜成子游说的“比竹是已”,“地籁”更不会是“众窍是已”。
本文说道这里,如果读者对于【齐物论】有一定的了解或熟悉,想必已经感觉到什么是“人籁”了,但是至于什么是“地籁”还是模糊的,为什么?
因为“地籁”沟通“天籁”,能感受到“天籁”,说明至少接近南郭子綦的境界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