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筐来了,在###家昂。”
听到大喇叭里的广播,姐姐放下饭碗,就往外走。
“吃完再去吧。”我说。
“昨天收葡萄的就没来,去晚了,筐没了。”
五月份开始,温室、大棚的葡萄陆续成熟,乒乓球、维多利亚、奥古斯特、红无核、绿无核等各个品种,争相亮相,吸引了京津冀周边的商贩前来收购。五月,也正是大地葡萄浆果生长期,一串串、一粒粒,犹如一颗颗绿玛瑙,晶莹剔透,珠圆玉润。
而40年前,葡萄对我来说,只存在于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里。相传每年七夕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时,在葡萄树下能听到牛郎织女互诉衷肠。那时最大的心愿是拥有一颗葡萄树,能在七夕夜的葡萄树下听听牛郎织女会说些什么,满足幼小的好奇心。然而葡萄树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却吃到了一粒葡萄。那天,自己一个人百无聊赖的在院子里玩,突然发现栅栏门上有一粒淡紫色的“玻璃球”,拿在手里柔软有弹性,下意识地放到嘴里,轻轻地一咬,一股液体喷了出来,酸酸甜甜,顾不上仔细品味,连皮带籽一股脑咽了下去,就像猪八戒吃西瓜。哥哥回家后,围着栅栏门转来转去,回头看到我,问到:“看到这的一粒葡萄吗?”“葡萄?那是葡萄呀,我吃了。”“真馋!”哥哥狠狠瞪了我一眼,转身回屋去了。
我们所在的饶阳县,地处冀中平原,滹沱河畔,是农业大县,在改革开放初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虽然重新成为土地的主人,拥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但还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为主,着眼解决温饱问题,是舍不得拿出耕地种植水果之类的农产品的。那时我们村子里只有一片梨树林,属于村集体,以鸭梨为主,夹杂着几棵桃树、杏树、苹果树,其他的水果在那个物质匮乏、交通运输不便的时代是很难吃到的。
在粮食年年丰产创新高,家家余粮满仓,温饱已不再是问题的时候,人们开始转移目光,立足调整产业结构,追求更大的收益,以提高生活质量。
饶阳县气候、温度、土壤条件非常适宜种植葡萄。2000年左右,人们开始利用耕地种植葡萄,每亩收益1到2万元,葡萄产业迅速壮大,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2008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大力引导农民发展设施葡萄生产,把设施葡萄产业作为促农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把退耕还林荒地匹配资金主要用于发展葡萄产业。如今,设施葡萄已成为饶阳农业的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优质鲜食葡萄2.6亿公斤,每亩收益提高到3到5万元。饶阳县成为中国最大的设施葡萄种植基地之一,被誉为“中国设施葡萄之乡”。
姐姐家也开始种植葡萄,先是种植了五六亩大地葡萄,近几年又租赁了六亩土地种植大棚葡萄,葡萄成了姐姐家的主要收入来源。
随着葡萄产业的快速发展,饶阳县已不满足于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开始向集生产、采摘、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旅结合”模式转变,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与乡村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共创美丽乡村。一排排闪着银光的大棚鼓起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撑起了乡村振兴的决心。
我的葡萄情节也在拥有了一颗葡萄树后得到释怀。结婚后,婆婆家小院里有一颗葡萄树,是一颗马奶葡萄,这个品种很稀少,至今在市场上也很少见到。在家人的悉心呵护下,葡萄茁壮成长。夏天,为我们遮荫蔽日;秋天,让我们以饱口欲。成熟的葡萄,淡绿色,长椭圆形,果实饱满,皮薄味甜。虽然早已不是相信传说的年纪,但还是会把传说讲给孩子听,陪着孩子在七夕的夜晚,透过斑驳的葡萄叶,静静地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