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大会》来了心理咨询师李松蔚,说他在女儿9个月的时候,发现女儿并没有像育儿书上,描述得发出单音节的词,也就是开始牙牙学语。
当我们发现这个人和这本书说的不一样,我们的第一反应居然不是这本书写错了,而是这个人是不是长错了。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我和球球之间
我记得在做孕期检查的时候,就看到医院宣传栏上,张贴了母乳喂养的知识:
有利于婴儿的健康成长,母乳增强宝宝的抵抗力、免疫力,易于宝宝消化。
有利于产妇的恢复,妈妈有效防癌,而且方便快捷、经济实惠。
提倡母乳喂养到两岁,两岁之后,孩子会轻松地自然离乳。
感谢母乳喂养的这些知识,陪伴球球健康成长到两岁,紧接着我就期待着,自然离乳会发生在球球身上。
可是他完全没有自然离乳的迹象
他每天晚上都要奶睡,如饥似渴地吮吸着我的乳房。
一边的乳房吸空了,他自己撩开我的衣服,换到另一边,还对我说,“没有了!换一个!”
(两岁了,他可以说话,表达自己,也可以自主行动,完成意愿。)
另一边也吸空了,有时候他就开始反复索取,从左边到右边,从右边到左边。
而更多的时候,是乳房空了,弹尽粮绝,他却死咬着乳头不肯松口。
我轻轻地抚摸他,“吃好了,没有了,可以松口了。”他坚决的态度,“不要!”
过了一会儿,
我手麻了,向外推推他,他含得更紧了,他使出比我更大的力气,牢牢的贴在我的胸口。
又过了一会儿,
我堵住他的鼻孔,他为了呼吸只能松口。
如果我的节奏没有掌握好,太早堵住他的鼻孔,让他松口,只会带来更猛烈的反弹。
他哇哇地大叫,头上冒着热气,脖颈里全是汗,直到再次吃上内内,才放松下来。
这样的戏码,在球球两岁生日前后反复上映。我开始怀疑,专家所谓的“自然离乳”,宝宝开始吃饭,对母乳的需求降低......
到底是书出了问题还是娃出了问题?
我开始反思:
1.自我:我想继续喂母乳吗?继续喂母乳会对我的生活、工作产生什么影响?
2.他人:球球还想继续吃母乳吗?不吃母乳对他产生什么影响?会给他留下创伤吗?会对他的健康不好吗?
3.情境:两岁以后继续公开喂母乳会被其他人评判吗?有合适的环境继续喂母乳吗?环境中有健康、适合球球消化的食物吗?
当我在圈里三个角度反思中,发现我居然完全忽略了我自己。
球球每天晚上吃母乳,会严重影响我的睡眠。睡不好,第二天我就不能拥有一个好的状态来工作,甚至是一个好的心情来陪他。
他晚上睡在我的床上,占了很大空间,我经常只能蜷缩在一个角落里。
我和爸爸完全没有自己空间,他挤占了我们所有可能的亲密时光。
他晚上吸奶的时间越来越长,越来越急躁,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我还不得不背负着爷爷奶奶看不顺眼的压力,不给断奶溺爱孩子的苛责。在公共场所、朋友聚会时,被要求吃内内的尴尬,以及“现在还吃奶?”的质疑。
这就是萨提亚提到——讨好的沟通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我教会球球,越来越多地挤占我。
我活生生的把“无条件养育”演成了溺爱。
而且长此以往,我很有可能,把球球养成一个擅用指责的沟通模式。
指责的沟通模式,圈里是忽略他人的。
“他人可以随意满足我,我不需要尊重她,我不需要理解他人的感受。只要我使劲全力去要,总是会有人来满足我。”
讨好和指责是一对好朋友,常常同时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高晓松就说,我们这个民族精髓就是要么我给你跪着,要么你给我跪着。
没想到我和两岁的娃,就已经开始惟妙惟肖地在描绘这一画面了。
还好我意识到了,那我可以做点什么吗?
李松蔚在《奇葩大会》说,他现在是佛系抱娃,想抱的时候抱,不想抱的时候不抱。
这是在说做父母就可以任性妄为吗?
不是,我感受到是一种坚定。
我的两位好友,现身说法教会了我,什么是坚定。
好友A
我们一起学习华德福两年了,她的儿子比球球小4个月。
她做好所有自然分娩的准备,在最后一刻,羊水浑浊,她身材娇小,剖宫产生出了8斤多的娃。
母乳喂养了几个月,可因为反复乳腺炎发烧,她停下来,改成奶粉喂养。
产后因为工作需要,有时候不能陪娃,请外婆代为照看。
即使是自己照顾孩子的时候,她和老公也会分开睡,因为老公和娃一起睡,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
看起来她没有做到书上,对于一位好母亲的要求。可是她在跟我说这一切的时候,语气坚定而又坦然,“任何一个育儿理论,如果让妈妈觉得自己是无能的,那还不如不看。我不是所有都做到最好,但有些时刻,我能感觉到我全然地爱着孩子,爱着我的先生。”
无条件的爱是温暖和理解,只有我们自己可以很确信,我们到底是不是不出于真爱。
好友B
她在我的生命中,像仙女一样的存在,纯洁、美好、平静。她的儿子比球球大一岁,现在3岁多了。
我向她讨教如何断奶的时候,她说“没有断奶啊”,语气中没有带着任何遗憾或抱怨。依然平静地跟我说,“两岁多的时候,他开始有自我的意识,我爸妈让他断奶,他同意了。可是后来,他哇哇地哭还是想吃奶,我就给他吃了。我无所谓的,可以接受他继续吃。等他5-6岁还想吃,我再想办法。”
又是一个非教科书的妈妈,但她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自己将来什么时候,会做什么。
母乳喂养本来就是一件很个人的事,由妈妈和孩子自己来决定,到底要吃多久。
看到两位好友的坚定,我也更看清了自己,原来自己的不坚定。
嗖~突然我脑补了我妈跳出来说,学了这么多,还不是把娃带成这样,学习无用论。
刚参加完14天自由心理学的培训,听到澳洲人智学家卡拉说,“生活就是从不平衡到平衡,又打破平衡到不平衡,再寻找平衡......往复下去。”生命的进程,不会让我们在一个平衡里,停留太久。而是不断在不平衡中,学习和发展自己,通往平衡。这是一个螺旋向上的过程。
我不希望自己永远停留在不平衡中,而不自知。学习的意义,对我而言,让我更快的意识到自己不平衡了,更有可能从不平衡走向平衡,更有方法去寻找到自己的平衡。
平衡不是一个永恒,就像无条件地爱,也不是一个常态。也许只有佛陀才能真正地做到无条件的爱,而我只是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自己对孩子有时候是有条件的,有时候又把无条件做过了头。我在“太过”与“不及”中,寻找我自己的平衡点。这个平衡点的,不是书上写的,不是专家教的,是我活出来的。
这才是佛系育儿的真谛,也是“无条件养育”对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