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一门让人更有智慧的学问,我认为即便不是哲学专业的普通人也应该阅读哲学。
提起哲学,通常我们的第一印象是枯燥、复杂、令人头昏脑涨,不知所云,但今天我要介绍的这本书,完全不会让你产生以上的感觉。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二十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是最简明有趣的哲学入门书。
故事开始于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奇异的来信,来信提出了许多哲学问题,在这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引导下,苏菲开始了哲学之旅,从苏格拉底再到达尔文、弗洛伊德,这场旅行涉及了世界与人的发展等根本问题。
与此同时,苏菲开始接收到了不同寻常的来信,苏菲与艾伯特逐渐意识到,自己所存在的世界是一个虚构的世界,而真实世界的少校艾勃特操纵着他们的思想与行为,在苏菲与艾伯特的努力下,他们成功到达了“真实”的世界,然而,事实的真相比她们所想的更加离奇……
虽然这是一本介绍哲学的小说,但它的意义并不仅仅止于此,正如书籍上的评语一样:“乔斯坦·贾德用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讲故事手法,吸引了整个世界,其作品始终执着于人生本质与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与思考”。
如果我们不去思考,那么就会像书中苏菲的妈妈或者乔安的爸爸一样,对超越自己生活经验之外的事物无法理解,最终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由于我们自觉性的不同,因此思维的方式有所差异,所谓的天才不过是相信自己并去验证自己的思想的人,但这个过程,让无数人望而却步,他们看不到生存之外的意义。
虽然封面上写着中小学生推荐必读图书,简明而有趣,但我认为这本书是写给成年人甚至缺乏想象力的中年人来看的,因为简明不代表简单。
所以中小学生的想象力虽然比起成年人来说更加丰富,也没有被习惯化的经验所同化,但是他们缺乏足够的阅历和知识,阅读之后,只能走马观花地看到一个奇异的故事和似懂非懂的哲学解说罢了。
当我们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应该与书中的苏菲一样去思考其中的哲学问题,一些哲学家探讨的问题在今天看来似乎已经落后,甚至充满谬误,但哲学的发展不是一撮而就的,没有简单也就没有复杂,所谓的简单,便是高度概括性的复杂。
实际上,在今天这个日益浮躁,不会思考,人云亦云的时代,哲学对人们来说,它的意义仅仅是一门大学的一门专业,功利主义的言论是:“学哲学有什么用?”
哲学不是哲学家的专利,而是每一个人的专利,因为学习哲学便能拥有一颗有着独立思想的头脑和丰沛的灵魂,功利一点讲,学习哲学能够让你看透真相背后的诡计,让你能趋利避害。
说了这么多,希望你能够对本书,对哲学产生一点兴趣,开始阅读《苏菲的世界》,踏上哲学之旅,如果你有兴趣,请继续看下去吧。
苏菲与艾伯特发现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是少校虚构的之后,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恐惧和疑惑,于是想尽办法与少校斗智斗勇,在这个过程中,苏菲与艾伯特产生了不可能存在的理性,或者说独立的灵魂,他们已经不再是虚构的人物了,更接近与真实。
当苏菲与艾伯特来到席德与少校的世界之后,情况已经截然相反了,苏菲与艾伯特可以看到席德与少校,甚至可以干扰他们的世界,当苏菲拿起扳手敲击了席德的头时,席德产生了微弱的痛感,为什么原本不该发生关系的两人产生了联系呢?
在这里,我认为是本书的作者借此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停止对世界的追问与思考。
因为少校一直以为苏菲与艾伯特是自己虚构的小说中的人物,所以并没有在意女儿席德认为苏菲与艾伯特是真实存在的“幼稚”言论,实际上,少校已经丧失了对世界的好奇和思辨的理性。
读完本书之后,背后不禁出了一层冷汗,少校认为自己是真实的,而苏菲与艾伯特是小说中的虚构人物,而实际上我们知道,他们都是虚构的,都是乔斯坦·贾德的小说《苏菲的世界》中的人物。
所以,我不禁思考,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就一定是真实的吗?我和你难道不是一个小说中的虚构人物吗?
这些否认自己真实性的言论看起来可笑,但细思极恐,我们不能确定人类所创作的每一部文学作品未必不存在一个平行的世界,而我们的思想与行为都是按照固定的程序来进行安排的,那么操纵着我们的“作者”未必就不会存在。
虽然这种情况未必是真的,但如果我们面临着苏菲与艾伯特的困境,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是与大多数人一样,仍然重复着日常的生活一样,在故事的结局彻底消失,等待某个“读者”翻开,再次上演着同样的故事,还是与苏菲、艾伯特运用自己的理性,超越自己。
虽然最后他们仍然存在与虚构中,但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比起大多数碌碌无为的人,他们更加接近真相,甚至我也曾产生过与席德一样的想法,他们未必是虚构的,只是被乔斯坦·贾德“无意中”看到并记录下来而已。
这是一本文学意义之外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愚昧无知的自己,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但实际上我们根本没有真正认识过自己。
我们对自己的本性也一无所知,一个与人为善的君子或许在某个时候看到一个乞丐会进行侮辱,我们对人性几乎一无所知。
而当我回顾过去时,发现过去的自己是多么无知、愚蠢和幼稚,对自己生活经验之外的事物很难接受,既没有看到内在的自己,也没有客观感受世界。
这是一本每个人都值得阅读的小说,举一个例子,周国平先生对尼采的哲学思想进行了解读之后,普通人也能够体会到尼采哲学的美妙之处。
但通常对哲学大师的解读,都是“一家之言”,就像是现在流行的知识付费一样,看起来听书非常实用,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你只是虚假的思考,经过二手的知识是他人的而不是你自己的,所以最好是抽出时间阅读书籍,获取第一手的知识。
哲学也是一样,可以阅读哲学通识,但尽量不要去看专家的解读,虽然你可以通过他们的解读从而明确的了解他们的观点,省却大量理解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人的高贵和特别之处就在于他有着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意志。
而且本书是一本小说,所以有着很强的趣味性,而不会听到哲学就会产生畏惧和厌烦的情绪,所以非常适合普通人来阅读与思考。
现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失去经典的时代,哲学的研究大多是忙于解读大师著作,但是哲学大师之所以留下不朽的著作和言论,就在于他们会思考,而今天这个时代的人们已经不会思考。
他们不厌其烦地忙着解读先贤的言论,然后利用着民众渴望知识的心理,尽情收割“智商税”,使得后人而复哀后人。
随着生命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对这个世界开始提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和疑惑,开始尝试用各种猜想去解释很多现阶段技术水平或者社会形态所限制而没有办法解决的事情。
但人的意识有着临界点,所以对待匪夷所思的事物,也要保持着疑问,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做出判断。
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大多数人的烦恼具有普遍性,一个问题就会产生:在满足生存条件之后,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否能够适应变幻莫测的世界节奏?高铭有本书叫做《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很有意思,讲的是作者所接触的一系列精神病人的故事。
如果你也阅读了这本书,你会发现,有一部分的精神病人逻辑严密,对世界有着一套独特的思考体系,对世界充满着疑问与思考,讽刺的是,我们眼中的精神病人都会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索,而我们却丧失了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认知。
甚至,我一度以为,我们是一些逻辑不够严密,没有好奇心,不会思考的精神病人而已,当然这个例子或许有些极端,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对自己生活经验之外的事物缺乏着认知的能力,或者抗拒去思考,这也就是所谓的“代沟”。
哲学思考的问题实际上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个人的三观正确与否,不仅仅关系着他个人的发展,而且也对社会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毕竟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接触优秀的哲学思想,不一定就会对社会有益,但至少对你个人的身心健康有所帮助。
举一个例子,大体来说警察是正义的化身,而罪犯便是邪恶的化身,这两种极端的对立形成便是善与恶的哲学理念的不同。
当然一个罪犯未必接触了深奥的哲学,而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或者受到某种环境影响,但如果他受到哲学的影响,那么便有了自由意志和正确的三观。
那么,无论是他进行报复还是泄愤,都会进行冷静的思考,而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危害要小很多。
读书未必能改变命运,但是能给你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哲学或许无法解决你的所有问题,但至少为你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思路。
普通人也无需去思考世界的形成与人类的起始和归宿,有时候想的太多也只会徒增烦恼。
因为上述的问题是无法用现有的科学手段来证实的,至少我们可以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学会用哲学家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我们便会越来越了解自己,适应世界的发展,而不至于被变幻的世界所遗弃。
人的肉体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渐衰老,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没有人可以例外。
但至少我们可以终生保持对自己、对世界的思考与追问,永远保持好奇心,让我们的心灵保持年轻,而不是被现实打磨,把圆滑世故看做是人生的智慧,而丧失自我。
希望我们当我们老去拥有的是苍老的身躯,年轻的灵魂,或许,这便是哲学的存在对我们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