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慢学校学习很快就9个月了。我重新复盘了我的学习经过,发现我的学习有两个明显不同阶段。再次记录下来供自己以后的学习复盘做参考以及从一个实践社团用户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一个深度学习的实践社团是如何运营的,方便以后在我的其他实践社团项目中参考。
第一个阶段,摸索适应期。6个月。这6个月我其实只参加了三类活动。
第一类共读活动,花了16周的时间,跟不同背景的人共读了三本书,《好奇心》《非暴力沟通》《转行》。异步共读了两本对我来说特难的书《Building the intentional universety》和《人生脚本》
《好奇心》是我共读的第一本书,选择这本共读,是感觉可选书目中唯一一本没那么多理论,而且跟家庭教育有关系的书。当时自己忙于带娃和装修,又一直习惯教育1.0的方法,老师讲学生听,内心还侥幸着可能小组长会像教育2.0那样在一旁鼓励你,加油啊,一定要坚持阅读啊!结果什么都没有发生,每周例会讨论阅读心得由于各种阅读的速度不一样,而且知识背景完全不同,感觉我跟不上节奏。我当时想,这样的共读还不如一个人读呢!最后我反省后认为是自己没有投入认真阅读的原因为主并及时调整了状态。第二次,第三次的周会感觉能听懂一些大家的观念了,自己也能说上几句话了。第一次共读在不放弃的心态中很快就结束了。后来我自己又重新梳理了书的内容结合大家讨论的问题,感觉还是比自己一个人阅读有收获,但是哪些收获呢,我当时并不清楚,但至少看这种西科理论书,不再头疼,开始有点兴趣了,这是我觉得我进步的地方,于是我决定坚持一年看看我的成长情况。
《非暴力沟通》这是晓颖发起的共读,刚好跟我关注的家庭教育沟通方面有关系,同时我也感觉我自己在家庭沟通方面还是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如果做得更好不仅对孩子教育有益,也可能让家庭的幸福感更高。《非暴力沟通》的共读方式跟第一次共读完全不同,这跟书的内容不同有关系。晓颖用了线上工作坊的方式,让大家一边按书中的理解去践行验证,一边提出自己的问题。还发起了"国王郡主时间"的活动,让参与共读的小伙伴非常投入并享受实践阅读的愉悦。在这个过程中,小伙伴丹丹发现我在糖这个问题上的心结,引发了对儿子的控制教育,引起了儿子的强烈反抗。当我开始面对这个问题以后,问题很快就找到解决方法。通过这次共读,我除了在沟通方面有很大收获,我还感受到共读的乐趣与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区,你可以自己慢慢去发现,但也有快速发现的办法,那就是与不同背景人一起共读一本书。
《转行》共读这本书还需要感谢发起人黄蓓的邀请,否则我就错过了发现一个新的自我的可能。通过这本书,我有机会将自己的职场生涯以及做妈妈以后的自我做了完整梳理。发现做妈妈的我其实就是用不断试错的方式在不断成长,而做自己的我在用一种先计划再行动的错误模式一直固步不前。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以后,积极和共读小伙伴一起就转行实验室的搭建而行动。大伙按照各自的兴趣选择了不同项目进行开展工作,我选择了社群运营项目。没想到这又开启了我后面新项目实践社团研究院的大门。
《Building the intentional universety》和《人生脚本》这两本难书是我完全没有基础知识背景硬啃的书,现在还没有看完,但异步共读的好处是,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借助他人的思考,提升自己对难书的认知。现在我读难书不再觉得是块鸡肋食之无味,更像品一壶茶,愿意时不时前后翻翻,细细品味……
回顾上半年的共读我发现,现在我对西科的理论书不仅不再头疼,还慢慢开始喜欢。同时通过实践输出以及对话的方式共读让我阅读难书的能力从原来的"认"而"不识",提升到"识"且"知"的阶段。简单的说,以前的我最多读懂显性知识的部分,现在的我不仅能读懂显性知识还可以理解部分隐性知识。也就是说,鲁锋同学第一次共读后的心得体会,我花了6个月才明白。但是我为我的进步感到高兴。
第二类活动积极参与慢学校发起的项目活动。为啥要积极参与呢?没有看实践社团以前,我是凭职场经验,一个学校尤其是校长发起的项目必须关注,因为这一定是跟年度教学目标有关,这属于关键且重要的事。看了实践社团以后发现,参与活动的好处是自己不仅通过活动能扩大更广泛的圈子,还能从这群爱学习爱思考的人群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回馈。事实也是如此,当我参加家庭医生研究院的发起人引导项目时,校长通过元问题提问的方式,让我深刻反省了自己的学习态度问题,好走捷径,不思进取!我必须承认自己的无知,才能清楚知道自己的缺口。只有这样我才有可能把自己的缺口补上,否则更谈不上如何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经过这次向内看发现自我学习的陋习以后,我的学习开始有方向,更轻松自在了。不再焦虑想学的东西太多不知道学什么好,而是按自己内心的需求有的放矢的慢慢学。我对学习的要求更高了,对于一些讲"道"的难书更有兴趣,不仅是我觉得我有能力读懂,更多的是因为我觉得在慢学校有太多真正学习高手,只要我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他们一定会回应。
第三类活动积极参与对话。有品质的对话在慢学校很多,如果你想感受到这种对话的价值,你需要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拿我自己说,一开始就没办法加入到有意义的问题讨论中,因为知识背景的缺少,还有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我不熟悉不知道该如何提问。所以我除了观察还需要不时去厚着脸皮去学着提问,说感受。尽管一开始可能没有人回应我,但我很快感受到不同人的关注点和知识背景的异同。然后通过不断的共读中一边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一边提升自己的思考和提问题能力。只要你不端不装,敢于提出问题暴露自己的无知,你接受到的回应都是热情积极的,这是我最大的感受。
如果说前半年的我还是以阅读带动实践,后半年的我就是以实践带动阅读。
第二个阶段,做中学通过实践带动阅读。第四次共读《实践社团》是由我发起的一次共读。这次共读跟上半年最大的不同是由我发起并组织大家共读。作为发起人共读这在慢学校其实也是一个学习项目,我因为上半年家庭的迁移错过了,但下半年开始,对我来说刚刚好。作为发起人共读一本书,最大的不同就是需要顾及参与共读的每位成员能在共读期间都有不同的收获。而跟随共读成员只需要考虑自己在共读中如何获益。这明显从参与者变成一个组织者,看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要求有了更大的挑战。这与在企业里,通过职位等级的不同去管理一个团队的管理能力又不同。这是一群日常还有工作,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求知欲的小伙伴,发起人跟参与者是平等的,但你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和讨论让大家都能体会到共读的价值和意义。这需要更多的沟通观察和思考。幸好我在前面的共读过程中的不断成长,为我自己现在发起并组织一次共读提供了足够的经验。同时由于自己还带着实验室项目去思考问题,所以共读整个环节的设计进过三次调整以后,开始得到大家更多更积极的会应。每一次调整前,我都会带着问题在书中反复阅读作者的观点与陈述。然后按照理解去尝试,通过沟通去验证调整。不断在习中学,在学中习。所以我在用以致学,和学以致用中不断循环,体验着阅读的乐趣
"好的阅读体验都有种久别重逢、相见恨晚的感觉。你很清楚自己缺少什么,作者能给你什么,效率很高。就像你爬不上山,他拽你一把,激活你的状态。
所以,阅读和学习有个隐含的前提:你需要提前探究学习对象讨论的问题。
这种探究是你把自己启动起来,与释放者逐渐同频的过程。如果你自己没有启动,作者就像拖着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作者很累,被拖的人也累。"对于东吴同学会中的这段描述,我感同身受!
最后回到标题,同样是做中学,在慢学校我能学到更多底层知识,思考如何用隐性知识去迁移所学,通过实践去验证,将眼光放得更长远,尝试全景式学习更容易发现自我内在的需求,让我的学习不再焦虑和茫然,只要内心有方向,走路才会有力量,走得更久远!
回观职场中我也是得益于一路做中学,受到老板们的信任和青睐。但更多的是为了解决短期问题而学,得到的更多的是一些技巧,关注的多是"器"与"术"的学。这类学习可以解决真实世界中的一部分问题,但都属于低阶问题,大部分问题只用掌握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就可以了。高阶处理能力需要提升条件性知识的应用能力,这也是人类真正强于AI的所在。而这些知识除了有实践经验还需要深入学习一些"道"的理论知识才能强化并迁移创造。这在职场中,只靠个人工作经验的积累是没办法学到的。
安猪说,"最新鲜的视角来自和你经历不一样的人,最远的知识来自不同的大脑而不是大脑的内部。"慢学校里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不同视角和不同大脑人,让我在学习的路上走得更长久更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