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 学到两个心理学名词: 冒充者综合证和自居心理。
冒充者综合征(Impostor syndrome,IP),又称自我能力否定倾向,最早在1978年由保琳(Pauline R. Clance)和苏珊娜(Suzanne A. Imes)提出,是指个体按照客观标准评价为已经获得了成功或取得成就,但是其本人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们没有能力取得成功,感觉是在欺骗他人,并且害怕被他人发现此欺骗行为的一种现象。自我能力否定倾向者认为他们并不是他人所想的那样有能力的人,当他们取得成功以后,会把成功归结于其他因素(如幸运或良好的社会关系),而不是他们的自身能力。
保琳(Pauline R. Clance)提出,对于自我能力否定倾向者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无法打破自我能力否定倾向的循环作用。当自我能力否定倾向者遇到一项新的任务时(如考试),他们将受到担心、自我怀疑和焦虑的困扰。为了消除焦虑,他们对待任务不是表现出拖延行为就是过度准备行为。而当任务真正到来的时候,他们又通常都能取得成功,并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赏。这样的结果会给他们带来短暂的喜悦和放松。然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很快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一轮的焦虑,拖延行为或过度准备行为,接着又是获得短暂的放松,自我怀疑。因此,对于自我能力否定倾向者来说,新的成功反而加强了他们正在欺骗他人的感觉,而不是帮助他们建立更多的自信。
有这种心理倾向的人遇到一些重大机会的时候,他常常会表现出某种拖延和无穷准备的状态。就是他总觉得在做这个事情时候,自己的能力不够,总觉得这个机会不大可能属于自己。尤其是那些在经营一个企业的人,往往遇到一些重大的机会的时候,他表现出某种优柔和犹豫不决,而且常常在这种优柔和犹豫当中错失机会。
这些有冒充者综合征的人,即使在一些小事上没有拖延症,他会在重大的行为,比如说择业、择偶,重大的投资,以及担当某种重要的角色的时候表现出习惯性的拖延和回避。显然这种心理倾向是我们内心的一种负资产。
在面对重大行为时,会表现出习惯性的拖延和回避。
如果不巧, 你觉得自己对号入座了, 那也没关系, 因为这种心理是能改变的! 与这种冒充者综合征相对的一种心理状态叫自居效应。
自居效应,指在心目中觉得自己理所当然地扮演一种什么角色,用这个角色暗示自己,使自己慢慢自信起来。
act as if , so you are。就是当你表现出你好相似的,时间久了,你就是。其实用表演戏剧的方法,或者是通过持续的心理练习,不断地让自己进入一种角色的方法,你会比较快的去担当你的角色。
你总说,要在未来遇见更好的自己。未来的更好的自己是怎样的呢?好像单单一幅场景是不够的。所有的细节都要一一添加进来,越详细越具体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