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感言】
长文短教 读写融合
——执教《邓稼先》一课的有益尝试
陕西省宝鸡高新中学 田玲
(此文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8-9期B刊)
《邓稼先》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现在时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侧重记人的散文,篇幅长达3000余字,用六个小标题将文章分为六个部分。这篇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是内容较为明了,学生基本没有阅读障碍,所以,我决定用一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怎样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地实现这种突破呢?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抓住两个“着眼点”,即阅读方法的指导和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儿。
一、着眼读法指导,引发思维碰撞。
长文短教,重在一个“短”字。所谓“短”,就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篇幅较长课文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要找准教学的切入点,用恰当的问题和方式,实现学生、教师、文本及编者四者之间平等的对话,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价值和语文能力的双丰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单元目标,结合文本内容与学生实际,尝试引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法来读课文,帮助学生理清文本思路,提高学生筛选提炼、概括信息以及准确表达的能力。
首先,从小标题入手,引导学生用浏览法探究“诗眼”。通过浏览小标题,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寻找并发现这些小标题的特点,从而明确拟写小标题的三种方法:对比,引用,质疑。这样,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浏览的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感知文本。
接着,采用板块式推进,指导学生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速读全文,按要求重新拟写工整的小标题。这样,训练了学生的速读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又促使学生理清了文章思路,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结合拟写的标题对文本进行了充分的阐述,这也促使学生对文本内容做进一步的深入理解。
最后,采用精读的方法,聚焦人物的崇高品格,让学生自选精读,自由品赏,各抒己见,各扬所长,通过朗读、撰写对联、拟写颁奖词、创作小诗等方式,体验情感,加深领悟人物的精神品质,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使得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感悟。根据本课文本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实际,我有意识地指导并训练学生浏览、速读、精读品评等阅读方法,让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学会根据阅读需求,灵活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立足读写融合,理解水到渠成。
在指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文的同时,我还将写的训练融入其中,以读引写,以写促读,读写融合,层层推进,使学生在读写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在速读的同时,让学生按要求重新拟写小标题,而且都要用两个四字词语,使句式整齐划一。“速读”和“拟写”相结合,是对学生速读能力、筛选信息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的锻炼,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快速阅读课文,捕捉到各部分内容的要点,进行概括提炼,然后再形成符合要求的小标题。六部分,要求每组学生群策群力凝结而成。在此过程中,肯定会产生分歧,课堂上我通过追问、对话,引导学生比较,确定出“更胜一筹”的标题,并让学生书写在黑板上,既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激活学生阅读的潜力,又能使教材内容快速地在课堂中得以再现。
如果说速读和拟写小标题是小试牛刀,那么,精读和评写则是顺势而为。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对邓稼先的伟大贡献和崇高品质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赞美与评价。通过对这些赞美与评价文段的品读,在加深理解领悟的前提下,采用创作对联、颁奖词、小诗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呈现学生精读与评写的成果,让读写能力与邓稼先的人格魅力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在学生和文本、教师的对话过程中,适时插入精彩朗读,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恰到好处地“推波助澜”,用阅读调动写作,让写作源于阅读,这样,邓稼先的“两弹一星”元勋形象就在学生脑海里定格了。
三、字词随文深入,情感润物无声。
关于字词教学,往往是单独拿出来讲解、辨析、识记,这样单调枯燥,乏味无趣,学生的理解、运用效果并不佳。本文也运用了不少成语,这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关键所在。我提前做了预设,学生在阅读、写作过程中只要一提到这些词语,我就顺势追问,适当点拨,让字词教学随着对文本理解的深入而落实到位,并且有意在点拨评价或者小结时运用这些成语,不动声色地对这些词语进行了强化,不但是聚焦了语文教学的核心——语言文字的运用,而且也随着对词语的学习理解进而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领悟。
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应该是通过对文本的学习、理解、领悟、体验,自然而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那些单独特意强加思想情感教育,将价值观的教育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截然割裂开来的做法,只能适得其反,严重违背语文教学的规律。
现在,是一个各种“星”漫天飞舞的时代,十二三岁的零零后们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盲目追各种偶像明星,热衷做各种“粉”。然而,像邓稼先这样做出伟大贡献却鲜为人知的科学家,如何才能成为他们心目中崇拜的一颗星呢?为此,我颇费了一番心思。
于是,在朗读中体验情感,在拟写中融入情感,就成为本课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形式。
满腔屈辱地朗读百年历史,扬眉吐气地朗读巨大转变,欢欣鼓舞地朗读“两弹”爆炸,热情洋溢地朗读各种赞语,苍凉悲壮地朗读《吊古战场文》,这些都是阅读的情感体验。联系实际讨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做对比;搜寻资料,剪裁以“两弹一星”研发为题材的影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片尾曲《中国男儿》等,这些都是阅读领悟的情感收获。拟写小标题,撰写对联,写颁奖词,创作赞美小诗,都需要情感的支撑,是三维目标的具体落实。
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学生满怀激情地抒写,直观的视觉听觉冲击,让学生认定了邓稼先是民族之星,在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和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语文能力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邓稼先》一文的教学立足语言文字的运用,在重点落实读写能力的基础上,也训练了学生的听说口语交际能力,并且紧扣教学文本内容,设置两个重点为教学目标对文本进行重构,锻炼提升了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和读写表达能力,实现了对人物品质的理解,达成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是长文短教的一次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