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志:人生第一等事是读书做圣贤。
立志是人生第一件事,心中立下万丈豪情,才能奋勇前行。我的老师告诉我:第一立志成为圣贤,第二成为国之栋梁,第三成为社会中坚。很遗憾的是,我只有理想而没有志向,在我听到这振聋发聩的立志时,已昏昏然沉睡四十年。但生命不是一个片段,它是无限的,所以只要我清醒了,就为时不晚。我开始规划自己的后半生,向着目标前行。
2.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方能定。
这句话我理解为所有学到的理论课本知识,必须对境检验。只有生活工作才能检验所学到的是不是真功夫。事就是试金石,是否能忍辱,能放下。修行是在生活中,是在琐碎的事项中,戒定慧才能真正的体现出来。
3.内心一定要强大。
内心很懦弱,就遇事惊慌错乱;内心强大,就会临危不俱,波澜不惊。但这一切都需要不断地熏习,是需要训练的。内心的强大,是要有宽容之心量。
4.顺应本性,顺从良知,保持良善之心,做一个好人。
听从自心的召唤。当自己不知道要趣向何方时,好像没有了理性,也没有了抉择,那么就听从心的召唤吧!默默地静坐,向心要答案。你的本心,真如本心,会在冥冥中给你指引一条路。这条路是最真实的,不需要掩盖,更没有虚伪。
5.光不在烛上,真正的光明,只存在于心中。
我们看实物,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就像盲人摸象。但我们看到的是事物的表面,只看到指月之手,内心却没有任何的升华。就像光明,不是外在的灯烛之光,星辰之光,人性中的光明才是真正的璀璨无比。但要感知这种光明之美,还是要再再修心,光明不但可以照耀自己,还可以辉映他人。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句话就是“相应”二字。要和事物相应,还在于这个心。有时初见一人,能相见如故,还是心之使然。那么世间的一切,要相应,还是这颗心。
7.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情人眼里出西施。美丽的眼睛能够发现美丽的事物,有阴翳的眼看到的事物处处有黑点;念恩的心能够到处感到温暖,抱怨的心处处感到埋怨和不理解。所以同理心,我用君子的心看你,你是君子;小人以小人之心揣度你,你也变成了小人。所以老师教育我们:观功念恩、观功念恩,其实就是让我们的眼美丽起来,让我们的心调柔起来。
8.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此句乃王阳明临终之言。王阳明一生,都是在修这颗光明之心,所以他也达到了人生的光明之巅,百年后,又回光明之处!
那我们呢?我们每一个人也是胸有一颗明珠,只是蒙上了厚重的尘埃。如果我们把尘埃扫除,也会露出明珠一颗,这就是如王阳明一样的光明本心啊!
愿你、我、他,都早日发现自己的光明本心!利用自己的光明本心!
007战友点评:
战友好,非常荣幸读到战友饱含哲理的读后感《读【传习录】感知王阳明》,给了我很多启迪。
王阳明也是我非常佩服的哲人,此前也多次读过、听过讲王阳明的书籍和音频,抱着朝圣的心态也读过《传习录》。过程中有所领悟,尚不成体系。
看到战友的题目就很兴奋,感觉会有两点收获:一是对于《传习录》的研读,二是对于王阳明的认知。管中窥豹、以小见大,若是可以从其思想结晶《传习录》中获得王阳明思想精髓,继而对王阳明有更加深入地感知,这既是我的期盼,也是对作者的钦佩。
战友文章与我预期的有所差异,从题目的结构中可见的两个重点在正文中并没有相互对应体现,或者说没有独立成篇地讲解从《传习录》的观点到王阳明的感知。
虽说读了《传习录》,但无法将其中的观点进行条分缕析地系统呈现,用文字构建王阳明心学的理论体系。正因此,才期待着前辈同道能够指点迷津。由本文的写法可见,作者并未采取构筑王氏心学宇宙的方式,而是一针见血直指重点,将自己对于《传习录》中感同身受、颇有共鸣的观点加以呈现。主要摘抄观点如下:
1. 立志:人生第一等事是读书做圣贤。
2.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方能定。
3.内心一定要强大。
4.顺应本性,顺从良知,保持良善之心,做一个好人。
5.光不在烛上,真正的光明,只存在于心中。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8.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非常认同战友“只要我们清醒了,立志都为时未晚”,这是相对于永不立志之人所说的。
我也一直把“事上练”当做自己的座右铭,但对于其真谛还是缺乏理解的。与战友探讨:此处的“磨”是打磨珍珠的过程还是发现珍珠的过程?个人理解应是后者吧。致良知是个开启、启迪、发现良知的过程,而非创造良知的过程。
王阳明本是文官出身,虽说少时练过骑射,但其文韬武略兼备,且更胜众多武官,与其自身内心强大及对于他人人性洞察是紧密相关的。时常浮现“悠然自得”的画面,谢安一边对弈一边指挥淝水之战,王阳明一边讲学一边平定宁王之乱。心胸何其宽广,心绪何其安宁。
王阳明的遗言已经成为众多欲以此明志之人的金科玉律,拥有广泛的拥趸。千言万语莫若“此心光明,夫复何言”来的大气凛然、震撼人心。此处无声胜有声!
战友说“修行是在生活中,是在琐碎的事项中,戒定慧才能真正的体现出来。”,此处希望战友能够针对因果及“戒定慧”的内涵给予指导。
“内心的强大,是要有宽容之心量。”“ 指月之手”怎么理解。
最终战友反观自我,提出“我们每一个人也是胸有一颗明珠,只是蒙上了厚重的尘埃。”并发愿希望我们都能够发现自己的光明本心!
为战友的哲思分享点赞,为战友发愿祝福致谢!能够解读如此深奥的书籍本身就需要智慧,能够分享智慧本身就需要勇气。
最后,分享六祖惠能与神秀和尚的两个偈子,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悟出各自所需。
六祖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和尚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承蒙战友点评,感觉战友对阳明先生理解的比我透彻。
这篇文章是初次学习《传习录》,对阳明先生语录的一些感悟,结合自己当下的心绪写出来的。
有一些书需要多次看,慢慢领悟内涵,特别是一些伟人的传记,思想。如《传习录》。
2021年3月我开始再次重读《传习录》,并结合度阴山的小说再次理解阳明心学。
以前一直不理解“格物”,如何格物。这次稍有体会。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教是阳明心学的精髓。善无恶心之体是世界观,有善有恶意之动是阳明的人生观,知善知恶是良知则是阳明的价值观,而为善去恶是格物则是阳明的方法论,知行合一是他新学的核心价值观,阳明心学的方法论,静坐与事上练,他的人生观就是内圣外王,世界观就是王阳明所说的,把天地万物当做自己的一部分去爱。
格物,就是发现心中的不善时立即净化,变恶为善。
如果这样,那是非常厉害的自省方法。但我做不到,是因为我发现不了自己的恶,那就在事上练,多多训练自己的敏感度,善于发现。那么自己的心就要非常静,才能发现。不然,一个很纷乱的心,是观察不到自己的错误,也就不可能醒悟。
现在要做的就是在事上练,遇到境界时,多多内观自己的心,是善是不善。时间长了,就会运用自如了。
但是如何知道善与不善呢,还需要研阅经典,才知道善恶的区别,这样才会遇境时区分善恶,才会对治。
这是这次学习阳明心学的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