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个人成长,都离不开创新。创新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从基本原理出发,通过研究基本理论,开发出新的技术,进而生产出新的产品;另一路径是寻找到消费者的痛点,对产品进行改良。这两条路径哪条最科学?毫无疑问是第一条。但第一条路径至少有两大障碍。
第一是体制障碍。尤其是教育体制。我们的教育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要求学生给出标准答案。学生从接受教育的时候开始,就被强行告知,任何问题都有标准答案,这让学生形成一种固化的思维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体制障碍的另一个方面的表现是,各大科研院所和学术机构以及中小学校,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被事务性的工作所牵绊,反而在研究方面投入得太少。许多工作人员有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迎接各种检查、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反而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太少,有价值的创意没有时间的积淀难以降临。同时,这些事务性的检查和学习,很容易让人们形成一种惰性思维-做任何工作都是为了应付,这更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及时有创新思维,也会被时间消磨殆尽。
第二,文化障碍。根植于中国人大脑中的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通过考试做官。不能顺这种观念有问题,但至少不利于人们静下心来搞研究。大家都在挖空心思思考如何迎合上级,哪还有心思思考专业上的改进与创新?文化障碍还有一个方面的表现是中国人思维中的急功近利。美国人的好,德国人的好,英国人和法国人的也好,大家的都好,那好,每一个的我都买一种回来。买回来以后,我拆,再把大家的优势组合起来。当然,这也是创新。但是,一旦像今天各国都强调知识产权保护时,不好意思,你就拆不了、组装不了了。此时,你就没有办法了。要让创新更持续,我们需要重视自然基础科学和哲学方面的研究,而搞这部分研究的人,是找不到钱的。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都不愿意去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大家都去学技术,都去用技术赚钱,最终忽视了技术及创新的前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