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芝加哥》有一个著名的桥段--监狱六姐妹, 六个女囚犯在监狱探戈的伴奏下,分别唱跳出自己的案情回放,她们的犯罪对象,不是丈夫,就是男友。这些男人固然有错,有些是自我为中心, 有些是出轨。但这些女人也不是被捏的软柿子,她们反复唱到:我没有杀人,但即使我杀了,你又怎么能说这是我的错。”
而现实生活中,女性杀人,更多的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因素:家暴。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嘎一声关上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根据几年前的法学报告,中国各地监狱的女性暴力重犯中,杀死丈夫的比例最高,有的地方高达百分之七十。这些案件的结尾无一例外是:一个失去的男人,一个失去自由的女人,留守的儿童和老人。
我柴静在《看见》读到过一章监狱女性的采访,至今印象深刻,那种感觉是一个没有当过弱者的人,不会体会到的恐惧。
她问她们:“你们在法庭陈述的时候,有没有谈到你们承受的家庭暴力?”
每个人都说:“没有。”
没有人问她们。
有女犯接受检察官询问的时候,想要说说“这十几年是咋过的”,检察官打断她:“听你拉家常呢?就说你杀人这一段!”
所以她们都是死刑,死缓,无期,无期...
都说家暴是一次零容忍,可是有情感,家庭,经济等错综复杂的牵扯,人毕竟不是机器程序,达到触发条件就立即执行。都市里的女性,受过教育,有一些法律常识,经济能独立,在家暴面前尚且招架无力,看看百万级粉丝的宇芽。而困顿的乡村里,底层的女性,更是社会各种保护机制照顾不到的暗角。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总有那么一些人,留着看不见的鲜血,发出听不见的呼喊,忍受这无畏的暴力。
家暴是个很难解的题, 作为理工生,我始终相信,即便是错综复杂的系统, 总能理出一些规律,也就有相应的应对手段,至少可以有许多预防和惩戒的办法。比如最近各地妇联都公布了联系电话,但从有限的渠道还看不出更多的信息,比如她们有没有提供场地和床位,供女性临时居住一两晚。不过看到某妇联的家暴应对守则有一条是“摈弃劝和不劝离”,略感欣慰。
刚敲完这段文字,新闻热点弹出“李阳跟前妻疑Kim似复合”,当年Kim受伤的照片还历历在目,有点讽刺,人就是这样复杂的动物,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