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第二天的学习,是以团队共创为主的。一个人画思维导图,和与其他人一起合作画思维导图,有着完全不一样的体验。这不仅仅关乎到团队的沟通与合作,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对待同样的信息,会有完全不同的编码、译码和呈现的方式。
就像在我们小组拆书的过程当中,每一个人对于关键字提炼和把握都不一样。
有的人倾向于关注细节,希望在导图当中面面俱到的呈现所有细节信息,这有助于日后激发回忆,但同时导图本身相对复杂,可以让自己思考的空间反而会变小。
有的人则倾向于将读到的信息进行自己的概括和提炼,好处是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但同时如果自己的归纳不够完善,也可能会给日后的回顾带来麻烦。在概括和提炼这件事上做的比较好的,个人认为是“虎妈队”。在其他队基本都是按照书里的逻辑顺序呈现思维导图的时候,她们却与众不同的梳理出了自己的脉络,以同样的三类角度来分析合作的6大模型,让人印象深刻。
我自己在提取关键词的过程当中,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不是我需要记住的信息。所以,我的方式是舍弃掉很多细节,转而关注大方向。
当然,没有哪一种方式是绝对好的,关键还在于具体的应用场景。
第二天的学习结束了,这意味着我们作为学生所需要学习到的知识和技巧,老师都已经传授完毕。那么,这两天的问题,是否达成了我来参加这次认证培训的目的呢?
问题一:认为自己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够
在这方面的感受并没有那么深刻。不过老师之前讲的一个关于迟到罚钱的例子,还是给了我一些启发。另外,以前认为的想象就是天马行空,但其实想象也是可以靠联系的,比如垂直联想和水平联想。自己觉得自己垂直联想的能力ok,水平联想稍显不足。后续可以多进行水平联想的训练。
问题二:很多书看了,但总是记不住
在尝试画了两天的思维导图之后,发现它是一个非常有助于记忆的工具。它能够激发我们更多的去思考,思考含义,思考关联性。它能帮我们很好的梳理信息,把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以系统化的方式呈现,从而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进行信息的链接和记忆。但是关于相对抽象的知识记忆,还是有所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