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易中天中华史》第十卷《三国纪》每一篇的内容简介,对这套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购买全套阅读,也欢迎收听颐养之家读书群朗读的音频。(搜索公众号“颐养之家读书俱乐部”就可以)
第一章: 袁绍揭幕 第一篇:大开杀戒
本篇内容提要:东汉皇帝大多短寿,继位时年幼要靠外戚扶持,长大后想亲政又要靠宦官夺权,所以整个东汉王朝,差不多有一半时间都是外戚与宦官两股势力在斗争中轮流掌权。汉灵帝驾崩时,虽然难得地留下了两个儿子,却因为出了个心狠手辣的袁绍使东汉政局发生了剧变。在外戚何进和宦官蹇硕的斗争中,何进被杀,袁绍大肆捕杀宦官,逼得宦官挟持小皇帝出走,斗争了九十多年的外戚与宦官落得个鱼死网破的结局,历史从此改写,一个新的时代就此开始。
第一章: 袁绍揭幕 第二篇:揭幕人
本篇内容提要:贵族是指皇亲国戚,士族是指世代为官的读书人形成的有权势,有声望的家族,庶族则是寒门出身的读书人做官后形成的家族。中华帝国由邦国演变而来,统治阶级从贵族地主向庶族地主转变,是历史的必然,而袁绍代表的正是这个趋势,他是士族替代贵族的揭幕人。
第一章: 袁绍揭幕 第三篇:引狼入室
本篇内容提要:何进与宦官争权,召董卓进京帮忙。董卓是个军阀,平时皇帝召见都不去的,何进一喊就跑得飞快,因为他觉得机会来了。何进看他反常,意识到有问题想阻止却已来不及。董卓进京后飞扬跋扈,把皇帝都换了,想以此建立自己不可动摇的崇高地位。可惜,即使他很想讨好和重用士族,士族却不卖他的帐,袁绍也不愿配合他,很多被他任用的官员后来都成了他的掘墓人。
第一章: 袁绍揭幕 第四篇:从门阀到军阀
本篇内容提要:门阀是指世代显贵的家族,军阀是指拥兵自重的集团。东汉末年,中央控制不了地方,豪强就称霸,文官治理不了国家,军阀就横行。袁绍逃出京城后投奔了冀州牧韩馥,因为韩馥原是袁家的门生故吏。可是韩馥并不信任袁绍,开始时还监视他,直到东郡太守桥瑁伪造三公文书发起讨伐董卓的倡议,袁绍被公推为联军盟主,这才得以自由行动。但是这个讨卓联军也是相当的不靠谱,他们相互拆台、火并,兖州刺史刘岱杀了东郡太守桥瑁,袁绍干掉了韩馥,和自己的兄弟袁术也争得你死我活,如此鹬蚌相争,实在令人看不下去。这时,曹操站了出来,他高举讨伐董卓,匡复汉室的义旗,想以一己之力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第一章: 袁绍揭幕 第五篇:曹操出手
本篇内容提要:曹操出身于士族所蔑视的宦官之家,然而他却是一个有胸襟、有眼光、有谋略的人。他从黄巾军手里夺了地盘又收编了降兵,然后采用屯田的办法解决了粮草、流民和治安问题,也吸引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为他效力。42岁的曹操从首倡义兵率军讨董,到屯田备战广纳人才,已经成长为一个胸有成竹的政治高手。
第二章: 魏武挥鞭 第一篇:迎奉天子
本篇内容提要:董卓换了皇帝,掌握了实权,可因为太暴戾被王允怂恿吕布将他杀了。胜利之后的王允和董卓一样大开杀戒株连无辜,逼得董卓的旧部挺而走险杀回长安,同样落了个暴尸街头的下场。政权落到西北军阀和兴义将军杨奉等人的手里后他们又相互内斗,汉献帝被争来夺去,颠沛流离,形同乞丐。直到曹操在毛玠的 建议下,在董昭的帮忙下,设计将汉献帝迎到了自己的地盘,这个倒霉的皇帝才算过了点安生日子。心怀感激的皇帝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可获得了崇高地位的曹操却依然不能号令天下,因为袁绍不愿意。
第二章: 魏武挥鞭 第二篇:曹袁之别
本篇内容提要:袁绍的谋士给袁绍出主意“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则听取谋士毛玠的意见“奉天子以令不臣”,这两句看上去相似的话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境界。前者是要别人服从自己,实现个人的野心,后者是要地方服从中央,实现国家的统一。不管曹操是否出于真心,这个声明让他赢得了人心,也占尽了便宜。
第二章: 魏武挥鞭 第三篇:降张绣
本篇内容提要:张绣是一个小军阀,贾诩是他的谋士。贾诩让张绣投降曹操,又在曹操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反叛,致使曹操大败,连最喜欢的儿子、亲兵队长和侄子都在那一战中丧生,可是,在处于弱势的曹操与处于强势的袁绍决一死战时,贾诩竟让张绣再次投降曹操,并断定曹操会不计前嫌接收并重用。料事如神的贾诩为曹氏集团服务了两代,且平平安安活到七十七岁才去世,在三国乱世之中,此人真是又有本事又有运气。作为同样的名士,吕布和袁术的下场则比较惨。
第二章: 魏武挥鞭 第四篇:放刘备
本篇内容提要:刘备自称宗室,说是汉景帝之子刘胜之后,实则却很可疑,首先是年代久远,身世不可考查,其次他当时与母亲贩鞋织席为业,根本没有一点凤子龙孙的待遇。可是,一无所有,籍籍无名的刘备却被很多人视为英雄,曹操也对他相当看重,甚至没有听取谋士们的意见给予相应的防范,这才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第二章: 魏武挥鞭 第五篇:官渡之战
本篇内容提要:官渡之战前,袁绍的兵力比曹操强大十几倍,很多士族地主阶级都把赌注押在袁绍身上,连曹操自己都差点丧失了信心。可是曹操的谋士们坚决支持并鼓励曹操,尤其是贾诩,看出了机遇是会变化的,只要抓住机遇,曹操必胜。果然,智慧、勇敢和用人都不如曹操的袁绍先是被政治上极其敏感的刘备给甩了,失去了外援,然后因为谋士许攸的叛逃,失去了智囊,他还不识好歹听信馋言逼反了张郃,失去了臂膀。形势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第三章:孙刘联盟 第一篇:荆州告急
本篇内容提要:荆州牧刘表是个好人,对辖区百姓很是仁爱,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荆州,是曹操和孙策都觊觎的地方,因为只要夺取了荆州,逆流而上可以攻取益州,顺江而下可以攻取扬州。刘表病死后,他的儿子刘琮在部下的劝说下未和刘备打招呼就投降了曹操,刘备只能仓皇而逃。被曹操追得靠张飞才保住了性命,靠赵云才找回了妻儿的刘备还有翻身的机会吗?
第三章:孙刘联盟 第二篇:诸葛亮出山
本篇内容提要:三顾茅庐的故事,未必有罗贯中写得那么精彩,但是刘备和诸葛亮,确实是一个诚心征求意见,一个以天下为己任,又极其看好刘备地提建议,两人谈得投机,这才决定合作的。诸葛亮初到汉营,并无官职,而是在曹操养足精神,备齐军需准备消灭逃到夏口的刘备时毛遂自荐去江东说服孙权联盟,并在赤壁之战取得胜利后才担任了军师中郎将的。
第三章:孙刘联盟 第三篇:鲁肃设谋
本篇内容提要:曹操要打刘备,刘备绝无反抗之力,唯一的出路就是联合孙权。可是孙权有什么义务帮助刘备呢?据一条不可靠的史料称,曹操拿下刘备后是还要进军江东攻打孙权的。这事曹操有没有明说不知道,但孙权肯定有此顾虑。所以鲁肃和孙权说:联合刘备能否打赢曹操不好说,但肯定比直接投降光荣得多,作为孙权的谋士和大将,投降曹操后只是换个主人,可孙权投降曹操,就是从主人降为别人的属下。鲁肃的话说到了孙权的心坎上,但孙权拍板联刘,还要问一下诸葛亮和周瑜。
第三章:孙刘联盟 第四篇:孙权拍板
本篇内容提要:孙权其实早有联刘抗曹之意,但他装作没主见,不表态,他是在等待刘备方面作出保证,等待将来实际作战的周瑜和鲁肃提出主张,还想借机考察一下集团成员的忠诚程度。孙权真不是等闲人物,一切也均在他的算计之中。刘备和他一样不愿做他人之臣,抗曹意志坚定,鲁萧和周瑜对他忠心耿耿,对战争信心满满,孙刘联盟真乃天作之合,赤壁之战就要拉开序幕。
第三章:孙刘联盟 第五篇:赤壁之战
本篇内容提要:赤壁之战实在是三国史上的一个关键。三国鼎立的局面就是这场战争后形成的,从此以后,曹操再不能踏入南方一步,南方成了孙权和刘备两大军阀的舞台。而赤壁之战中受益最大的就是刘备,因为在赤壁之战前,他没有自己的地盘,还被曹操追得如丧家之犬,可是在赤壁之战后,他却俨然成了三国鼎立的一方。
第四章:三分天下 第一篇:称王不称帝
本篇内容提要:从古至今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有人天生野心勃勃就想当皇帝,哪怕毫无政治理想;有人一身是才、抱负远大,可就喜欢当老二。曹操和荀彧、孙权和鲁肃、刘备和诸葛亮,正是这样的三对搭档,而三个谋士中,荀彧的结局最为悲惨,因为他的理想是兴复汉室,曹操晚年却想取汉代之,理想破灭的荀彧只好自杀。孙权没有什么政治抱负,鲁肃也没有,他们只是感情好,又不愿向他人称臣,所以最好合作。刘备也没有政治抱负,只要诸葛亮能够帮助他当皇帝,他就信任并依赖他,而诸葛亮是有政治抱负的,因此蜀国治理得最好,可惜却灭亡得最早。
第四章:三分天下 第二篇:刘备入蜀
本篇内容提要:曹操扬言要征讨张鲁,因为到时会经过马超和韩遂的地盘,马、韩二位如果出于担忧曹操对他们不利的心态而有所动作,曹操就有了灭他们的借口。可惜曹操的这个如意算盘没吓着张鲁倒吓着了刘璋。刘璋知道,曹操觊觎益州已久,如果他拥有了张鲁的军需和军队再来夺益州,刘璋绝对守不住。于是刘璋想请刘备帮忙对付曹操,谁知刘备比曹操还阴险,竟然利用刘璋请他帮忙之机找了种种借口把益州给占领了。
第四章:三分天下 第三篇:讨荆州
本篇内容提要:在曹操的实力面前,孙权和刘备一次次结成联盟,可是,他们的联合都是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础上,没有一点点感情的成份,即便是孙权把妹妹都嫁给了刘备,在夺取地盘时,两人都不会相让半分。孙权的妹妹作为一个女人,将自己一生的幸福作为筹码帮助哥哥争地盘打江山,真是又愚昧又悲哀,但在那个时代,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第四章:三分天下 第四篇:走麦城
本篇内容提要:关羽英勇善战,可惜性格既天真又任性,他也不懂政治,不知道在多边政治关系中,从来就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孙刘联合抗曹,已是多年的习惯和形势使然,关羽没想到曹操也会找孙权联盟,也没想到东吴方面的前线总指-挥--看上去病怏怏的吕蒙、书呆子一样的陆逊会一边装孙子一边筹划要他的项上人头。关羽因此败走麦城,刘备痛失爱将和荆州。而实现了夙愿的吕蒙,连庆功宴都没来得及参加就病逝了,享年才42岁。
第四章:三分天下 第五篇:夷陵之战
本篇内容提要:三国时有三次划时代的战争,都是发起者失败。官渡之战是袁术发起的,袁术失败,其后北部成了曹操的天下;赤壁之战是曹操发起的,曹操失败,刘备咸鱼翻身和孙权一起在南部形成了对抗曹操的力量;夷陵之战是刘备发起的,本意是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但由于他的心浮气躁被孙权的前线指挥官陆逊打得仓皇而逃,从此三国鼎立成为定局。孙权和陆逊可都是沉得住气的人,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称帝,次年刘备称帝,公元223年刘备病逝把国家和太子都托付给了诸葛亮,而孙权,这时还在向曹丕称臣,他的理由是刘邦当年也曾接受项羽的封号当了汉王,可笑到最后的人却不是项羽。
第五章:武侯治蜀, 第一篇:刘备托孤
本篇内容提要:诸葛亮通过赤壁之战帮助刘备从一无所有成为有了自己地盘的一方军阀,可是此后却并未受到重用,刘备和他的关系是相敬如宾。这是因为诸葛亮太谨慎,刘备却喜欢豪赌,他希望通过冒险一举成就帝业。可惜,再大的野心都无法违背人都要死的自然规律,到了生命的尽头,他想的就不再是冒险而是要守住基业了,这时,谨慎的诸葛亮成了最佳的托孤人选。可是,诸葛亮又是有理想的,刘备担心他为了复兴汉室不惜以卵击石与曹魏决战,为此,刘备在临终前做了一系列的人事安排又和诸葛亮作了一次重要谈话,确保诸葛亮一定会竭尽全力守住蜀汉政权,这才放心去死。
第五章:武侯治蜀 第二篇:诸葛亮执政
本篇内容提要:在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点上,刘备父子堪称楷模。刘备死后,诸葛亮拥有了至高的地位和绝对的权力,他联合东吴,使曹魏不敢轻易来犯,又亲自带兵平定了造反的南夷,还用执法如山、令行禁止的方针令内部各方势力心服口服,以保住荆州集团的统治地位。可是,如此善于治国又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却仍没保住蜀汉政权。
第五章:武侯治蜀, 第三篇:蜀汉之亡
本篇内容提要:诸葛亮的克己奉公以身作则,使蜀汉官员总体上比较清廉,但他为保住蜀汉政权,以守为攻的四次北伐,也让百姓负担极重。为了减轻小民负担,军费更多地摊派给了益州集团的士族和豪强,这些人因此恨透了蜀汉政权,天天散布曹魏必胜蜀汉必亡的言论。于是,诸葛亮死后29年,蜀汉归顺曹魏便成了人心所向,势所难免。政权的交替,只是一部分人利益和角色的转换,老百姓当然是谁对他们压迫少便支持谁,但是,利益集团呢?刘禅选择装疯卖傻没心没肺一直活到曹魏灭亡他还在人世间悠哉悠哉,他的第五个儿子刘谌(chén)却选择全家自杀以身殉国,有人也许会佩服刘谌鄙夷刘禅,可是,为了坚持祖宗的野心和理想放弃自己的生命又杀害家人真的值得赞扬吗?
第五章:武侯治蜀 第四篇:东吴之路
本篇内容提要:东吴的政权和蜀汉一样,内部都有三股势力,孙权死前也和刘备一样担心地方势力,因此和刘备托孤一样把政权全权交给了张昭。但张昭不是诸葛亮,孙权的继任者也不是刘禅,东吴在孙权死后,骨肉相残,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对人民又十分残暴,这样的政权,怎么会挨到最后一个灭亡的呢?因为东吴和蜀汉都是外来势力入驻,但孙权不像诸葛亮那样坚持“后来者居上”,而是拉本土士族入伙,把江东士族的利益和东吴政权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这是东吴在三国之中治理得最差但保持得最久的一个原因。
第五章:武侯治蜀 第五篇:殊途同归
本篇内容提要:前面说过,士族阶级要取代贵族阶级,那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三国的本质都是非士族政权,三家之主也均非士族,因此和士族阶级都有矛盾。斗争的结果是:曹丕认为士族反对曹魏是想保住做官的特权而非留恋东汉,所以采取放弃曹操的主张支持士族的态度,结果被掌握了统治权的士族代表司马家族取而代之;刘备、诸葛亮坚持寒族掌权,与士族斗争到底,所以最先灭亡;孙权采取的是妥协之道,拉拢本土士族入伙,将政权与士族捆绑在一起,所以苟延残喘,最后却也不得不亡。因为只有晋,才是完全彻底的士族地主阶级政权。
第六章:桃园惊梦 第一篇:千年一梦
本篇内容提要:《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不低,历史参考价值却不大,其中很多事件逻辑不清,破绽百出,可是中国人从来不质疑,不思考,反而津津乐道,因为《三国演义》圆了中国人的三个梦,即:圣君梦、清官梦、侠客梦。罗贯中把刘备塑造成圣君,把诸葛亮塑造成清官,把关羽、张飞塑造成侠客,因此大得人心。然而,以史为镜人类才会有进步,我们该从千年的梦中惊醒了。摒弃欺和瞒的艺术,正视真实的历史,建立符合新时代的社会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我们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六章:桃园惊梦 第二篇:再说孙权
本篇内容提要:在《三国演义》中,孙权是无足轻重的,但在真实的历史中,孙权却是至关重要的。曹操强大,如果孙刘不联合,三国便不可能鼎立。和当时一无所有的刘备联合,需要远见和气魄;和后来实力相当又野心勃勃的刘备合作,需要谋略和手段。这些,孙权都具备了,所以孙权真是不简单。
第六章:桃园惊梦 第三篇:再说刘备
本篇内容提要:刘备和孙权都特别会做人,尤其尊重人才,关心属下,所以身边人才济济,属下忠心耿耿。不过,在夹缝中求生的孙权打的是外交牌,空手套白狼的刘备打的却是政治牌,因为他出身比孙权和曹操都好,他虽然穷,却是皇室后人,很多反曹拥汉的士族和名士 在对袁绍失望后,便对他寄于厚望,刘备成功地利用了这一优势,结合他自身有雄心、有毅力又不偏执的优点,成为一代枭雄。
第六章:桃园惊梦 第四篇:再说诸葛亮
本篇内容提要:刘禅在真实的历史上不无能也不糊涂,诸葛亮任丞相时,他全权托付,是因为诸葛亮实施的“虚君实相”制度对他和国家都没有坏处。诸葛亮以人格担保,鞠躬尽瘁,清正廉洁,他虽然全权管理国家,但不觊觎帝位,皇帝虽不管理事务,但能得到尊崇,还能向丞相问责,刘禅自然乐得清闲。可是,诸葛亮能担保自己的人品,却无法为别人担保,所以这种制度没有安全保障,无法推广和延续,诸葛亮自己也落了个劳累而死理想却仍然破灭的下场。
第六章:桃园惊梦 第五篇:再说曹操
本篇内容提要:在历史上,曹操与诸葛亮的官职几乎一样,他们的理想也完全相同,都是想建立一个“法家寒族政权"。可是在民间,诸葛亮是天使,曹操是妖魔,这是因为社会需要典型,所以他们一个成了正面典型一个成了反面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