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生命
未始有物:万物始终在变化当中,今天的我,以前不存在,以后也不存在,沧海桑田,没有一样东西是一直存在的。
既然万物都不存在,那么如何化解虚无主义?
儒家的办法:从真诚出发,实践仁义,产生行善的力量,发现和实践自己的使命(天命)。
道家的办法:珍惜短暂的生命,领悟和掌握“道”。道是万物的根基,万物都归于道,只有道是不变和永恒的,无始无终,无形无相,无处不在。
要破解虚无主义,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设法体验什么是道。设法体验到究竟真实的东西。
方法是什么呢?
由人的生命现象着手,看穿人的生命本体,通过一系列修行方法,最后抵达悟道的境界。
何谓生命现象?
人有身体和心智,身体有感官,由此引发欲望和情绪,造成各种困境。
解决的办法:通过修行,一步步放弃、排斥、超越人间的各种欲望,对生命的限制一一加以突破,到最后把生命转化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与道合一,永恒常在的境界。
人活着的目的就是尽量使生命得到转化和提升,进入一种无所求,“无待”的理想状态。有所求必有所待,真的无待,处处皆可逍遥。
不是非得去九寨沟和黄山才能欣赏美景。只要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万物,处处皆是美景。
人最放不下的是两样东西:空间和时间。
空间,咱的地盘越大重新开始越好,拥有的资源越多越好。
时间,寿命越长越好。
而人活得再长,也是白马过隙,拥有的东西再多,也是沧海一粟,所以对于时间和空间,我名利得失,要计较太多,最后连生死都不能计较太多。真正应该计较的,是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让我们的智慧得到觉悟的机会。
对利益的态度
儒家:见利思义
道家:见到利益就要想到危险,即使如愿以偿所付出的代价(自己的身体、时间)也可能太高了,要考虑这一切是否值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如何突破生死的限制
生命的转化,不光要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世间各种价值观的限制,到最后一步还要突破生死的限制。
对生命的比喻
人生像一只鸟从窗外黑暗的世界飞进我们充满嗯嗯灯光的大厅,停留一下之后又从另一扇窗子飞出去,回到它原来的黑暗之中。
人活在天地之间,就像白马飞驰越过墙上的小孔,只是一刹那罢了。蓬蓬勃勃,一切都出生了,昏昏蒙蒙,一切都死去了。由变化而生,由变化而死。
对于未知的事情都会觉得恐惧,死亡只是让生命回到了常规的状态,你怎么知道不是一种更好的状态呢?
悟道的修炼方法
心如死灰
人心复杂多变,所以修炼之道首先在于认识自己审查旅行嗯嗯然后再对症下药回归真实的自我。
心斋。心的斋戒,心要像吃斋一样,不要想荤的事情。排除一切功名利禄的欲望,让心静下来,向内看,超越身和心,到达灵的层次。
忘适之适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要像鱼活在水里一样,让自己没有任何挂碍,让自己能够随遇而安。
感觉到生命有一种自在的喜悦,不要老想着让自己怎么舒适和快乐。
等你把舒适快乐忘掉的时候,才是真正的舒适快乐。
天人合一
在化解了外在有形的限制,回归到内心之后,接下来就是往上超越了。
要做到天人合一,方法是忘己。
人的动静、穷达、生死都不是自己安排得来的。
一个人能做到的,是忘掉外物,忘掉自然,这样叫做忘己。
忘掉自己的人,可以说是与自然合一了。
如何忘己?
即避免起分别心,是非心。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前者破除人们对大小的执着,后者破处人们对多少的执着。
无论大小多少,都在整体的“道”里面,人与自然在“道”中合而为一。
道家思想是通过天人合一而发展出心灵的自由,然后再进一步发展成艺术的、审美的世界。
这才是天人合一的意义所在。
换句话说,到家的天人合一,其目的是要化解人跟宇宙的距离,这样心灵就可以自由翱翔。
不生不死
庄子说精神如果逍遥的话,会带来很多的快乐,这种快乐的层次很高,绝对不是我们在比较低的层次所能想象。
就像一只小麻雀飞的高度也就一百米,它又怎能想象一万米以上的高空是什么样子的呢?
所以人不要先把自己限制住,而是要肯定人的精神有可能达到一种想象不到的高度。
第一步,外天下。超越天下的名利权位。
第二步,外物。超越有形可见的世界。
第三步,外生。超越生命,不受生命、欲望的限制。
第四步,见独。消除分别心,看到宇宙是一个整体。
第五步,无古今。超越时间的限制,抵达永恒的境界。
第六步,不生不死。超越生死,精神逍遥于整个天地之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生死、无始终者为友。”
用道家思想化解儒家思想的困惑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人来说往往是一剂解药。
因为中国人接受儒家思想以后,的确是有入世、关怀人群的倾向,要把自己的力量贡献出来,服务别人,这非常好。
但是要注意一点,这种服务永远做不完,你再怎么有能力也做不完。
做到最后,难免会想:我这样是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到最后,会跟孔子一样累死呢?
道家思想的建议是:
在服务社会,贡献自己力量的同时,也要设法往属于个人生活的方面去发展,发展出一种休闲观念,转化成精神上的逍遥自在。
这种逍遥自在的境界很难形容,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感受到生命里有一种活泼的生机,这种升级绝对不是外在的名利权位或者个人的理想抱负所能显示的。
所以道家思想绝对不是单纯的一种修养而已,它是要让人回到根源、回到整体、回到“道”本身。
一个人只有回到根源、回到整体的时候,生命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安顿。
处世态度
虚己以游世
被一艘空船撞上,我不会生气,但如果船上有人,则会发怒了。
这是因为把“我”当做主体,船上有人,“我”的尊严被侵犯,这就是以自己为中心。
如果能够把自我化解掉,让自己变成空船状态,就会变得很谦虚,不会狂妄自大,不会为一点小事与人争,别人也不会与自己计较。
让自己空虚,不是自己不存在,而是不与别人对抗,就没有人能伤害到自己。
自我存在的目的是作为身心灵向上提升的主体。
要进入空虚的状态,方法是“虚静”:
即把心中的各种欲望排除掉之后,心自然就虚了;
虚了之后,心就静下来了;
静下来,精神层面才能够展现,自我才能够消解掉。
要学习“把自己变成一艘空船”。
这种消解绝不是虚无主义,而是不让自己与别人出现对立的状况。
由外在有形可见的层面转向内在身心是否与“道”的结合。
达到这样的境界,与人相处时,就没有对自我的执着:顺势而为,成功了不欣喜,失败不难过;不比离群索居也可以虚己已游世。
道家不是避世
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关键在于我不要求非要有什么样的结果不可。
明白任何事都是因缘和合,需要各种条件和时机。
各种条件成熟了,就顺其自然,尽力去做,但不要对结果执着,因为你对形势的判断不见得准确,而且形势也在不断的变化。
如果条件不成熟,也不要勉强。
所以道家做事第一步是要知道人情世故,要学习判断条件是否成熟。
不能光凭一颗赤子之心,那样很单纯,也是没有办法的。
智慧不是天真幼稚,而是深深了解世界的各种规则,包括竞争的原则、人的喜怒哀乐、各种情绪的变化等。
然后从中判断条件成熟了吗?该说什么话?该做什么事?条件成熟了再去做,就更容易达到目标。
外化而内不化
外化
因循世间的规范,外表上跟别人同化。
比如别人穿什么衣服,我也穿什么衣服;别人说什么话,我也一样;别人做什么是,我也差不多。
不刻意凸显自己,不标新立异,否则很容易成为别人打击对付的目标。
外化有一点要注意,要以真诚为前提,不能为了与别人“化” 而违背自己的内心感受,所以还是要有所取舍,如果有冲突,就尽量回避。比如觉得某某聚会无聊,不想参加,可以找一个合理借口推辞;一旦参加聚会,则要积极地与其他人互动。
内不化
内不化是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被外部变化影响,不随波逐流。
内心觉悟了“道”,对于宇宙晋升有一个真切的来了解。
其实只有真正做到了内不化,才能做到外化。
我外在跟你化在一起,但是我不受你的影响,内在保持一个主体精神;
我外面跟你妥协,但内心绝不妥协,不妥协不是为了对抗,而是我根本已经看透了这一切,通过智慧了解到一切无差别,一切平等。
做到“内不化”,内心就不会再有得失成败的忧虑了。
因为不管外面再怎么变化,“道”是一个整体,在整体里面没有得失成败的问题。
楚王失弓,楚人得之,何必王?
楚王失弓,人得之,何必楚?
失之,得之,何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