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是文化在日常生活里最亲切的表现。 ——钱钟书
把一日三餐注入文化的力量是需要时间和有意识的整理。
先生刚认识我的时候,我还在单位的单身公寓住,那时并无现在各类早点摊和外卖,借助单位的优势条件,自己买了一个煤油炉做些简单的饭菜。有一日先生去的时候刚好我炒完菜,还剩了两棵小油菜和几个香菇,先生说给我加个汤,他口中的汤在我看来就是清水煮一棵小油菜和几片香菇,只放了盐和味精,最后滴了两滴香油。
“你知道这个汤叫什么名字么?”他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望着我轻轻的问。
“香菇油菜汤。”我说。
“哈哈,你还是学文的呢!我这汤叫‘青龙过江’!”我眼前的那只小铝锅瞬间变成一片江海,那棵漂浮着的没有切的整棵油菜变成蜿蜒游动的巨龙。
现在想来,更确切地说,那时我感受到了眼前这个大男孩的野心和格局。
那天的汤很好喝。
婚后的生活忙碌而繁琐,先生很少在家里吃饭,我也忙碌到很多时候在单位宿舍附近的街上买早点:白吉馍、蛋炒饭、炒焖饼,还有鸡蛋灌饼。
后来周末的时候我学着做白吉馍,儿子最经典的是蛋炒饭,先生炒焖饼比外面买的不知道好吃多少倍。
鸡蛋灌饼却是我这两年才学会的,活好面抹上油在冰箱放置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调了油酥,将擀好的一个面饼抹上油酥,用另一张饼盖上,压实了四周,鏊子上抹上熟油,将面饼放上,不一会儿饼就鼓成一个大包,用筷子挑开倒入打好的鸡蛋,翻面抹上黄豆酱,放上黄瓜、生菜一类的蔬菜,再放上火腿片或煎好的培根,当然也可以放一切你想吃的东西,卷起来,用食品级的餐纸折成三角形将鸡蛋灌饼的一头包裹起来,拿在手里避免汤汁流淌或烫手。
儿子说我们原来为了赶时间在街边买的小吃目前都可以在家做了,先生又忽发奇想:“改天我给你做正宗的煎饼果子!”先生专门向婆婆家门前卖煎饼果子的大姐要了面糊的配方,又急呼呼让我放好鏊子和刮板。
煎饼果子我是在家做过的,先生非要表现一下,只好随他折腾。周末早晨我起的晚,待起来时儿子已吃完早餐,先生不见人影。我还没张嘴问,儿子一脸奇怪的笑,说:“妈妈,今天早上我爸爸出出进进三趟了,煎饼果子也没做成功,我试了试也没成功,爸爸去奶奶家找那个做煎饼果子的人了!”
我忍不住笑出来,看来他们真把我提议的整理家庭饮食文化的事放心上了,把记忆中的美食变成自己家餐桌上的一日三餐。
今日先生蒸好米饭,准备炒地三鲜,我看着青油油的青椒忽然想起快餐店里吃过的好吃的虎皮青椒,“这太好办了,你想吃什么,马上可以做。”先生迅速改变午餐的菜谱满足我即兴的想法。
为了保证虎皮尖椒的效果,我又从微视APP上找到虎皮尖椒的做法,午餐的饭桌上,一盘香气四溢的虎皮尖椒就妥妥地放在那儿了,“青椒有些辣,下次选些不辣的或微辣的青椒做。”我边吃边点评。“青椒可是你买的呀,还少了豆豉。”
当饮食不再仅仅为了饱腹,就开始有了趣味和文化的气息。
儿子发信息要和刚认识的女朋友一起去吃饭,我和先生会意地一笑,“这小子,恋爱会不会谈不知道,但谈起吃来一定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笑,想起当年的“青龙过江”汤,至少那个女孩嫁过来,在家想吃什么还是极好满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