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精读猫
其实俄罗斯的本土传统中,不只有农业文化。
这就要讲到俄罗斯文化的第二大基因密码,流淌着东方文化的血液。
这里的东方文化指蒙古文化和拜占庭文化。
先讲蒙古文化。
1237年,蒙古骑兵突袭基辅罗斯并攻陷了俄罗斯几乎所有的重要城市。
此后的250年里,俄罗斯一直处于蒙古可汗控制之下。
这被俄罗斯人视为奇耻大辱。
所以当莫斯科公国摆脱蒙古人统治并统一俄罗斯之后,对于这段历史讳莫如深。
就算提到也都是负面评价。
比如蒙古的暴虐统治,是俄罗斯人民陷入了悲惨境地。
1812年以后,贵族知识分子转而认同本土传统。
不过他们对蒙古统治时期仍然没啥好感。
蒙古可汗要求子民绝对服从,被认为是沙皇专制的源头。
这倒不完全是空穴来风。
沙皇一词就来自蒙古语可汗。
并且在俄语中,沙皇和可汗这两个词是可以互换的。
所以赫尔岑戏称沙皇尼古拉一世是会用电报的成吉思汗。
可另一方面,蒙古文化的痕迹是抹不掉的。
比如说很多俄罗斯人有蒙古血统。
像人们熟悉的作家果戈里、屠格涅夫。
思想家恰达耶夫,别尔嘉耶夫以及政治家布哈林都是蒙古后裔。就连击败拿破仑的俄罗斯民族英雄库图佐夫元帅,其家族都带有蒙古基因。
最早正面描述蒙古遗产的是文学家莱蒙托夫。
他生于1814年,自幼体弱多病,家人多次带他去高加索疗养。
高加索地区,蒙古后裔比较集中,当地的风土人情给莱蒙托夫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觉得跟喧嚣浮夸的圣彼得堡比,高加索人的朴素和野蛮,反而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渐渐的,高加索成了他的精神家园。
1840年,
莱蒙托夫发表长篇小说《当代英雄》。
主人公毕巧林,同圣彼得堡的上流社会格格不入,直到去了高加索,才找到精神寄托。
这一情节设计隐含着莱蒙托夫的认知。
相比较西欧文化,蒙古文化才融入了俄国人的灵魂深处。
长久以来,这种观点不被主流社会接受。
不过到了19世纪后期。
随着沙俄帝国扩张到中亚地区,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应当把包括蒙古在内的东方文化视作俄罗斯文化的一部分。
前面提到的斯塔索夫就是其中一位。
他主张,蒙古文化对俄罗斯所有的艺术领域,包括文学、音乐、服饰、建筑、家居设计的都有影响。
例如民间史诗所歌颂的古代英雄大多来自东方。
这里还要介绍一个人,瓦西里·康定斯基。
1889年还是莫斯科大学法学系学生的康定斯基忽然病倒了。
于是前往科米地区疗养。
科米地区位于俄国东北部森林覆盖。聚居于此的科米人仍然保持着传统风俗。
康定斯基很快对科米人的生活方式产生兴趣,并进行调查,结果他吃了一惊。表面上科米人信奉沙俄帝国的国教东正教可私下里他们真正信奉的是萨满教。
什么是萨满教呢?
简单说这是一种类似于巫术的民间信仰,流行于包括蒙古高原在内的亚洲北部。和信奉一神论的基督教不同,萨满教主张泛神论。
森林、风、水等万物都有各自的神来主管。形式上萨满教有着浓厚的巫术色彩。康定斯基发现科米人的萨满教是蒙古人传进来的。
他们崇拜太阳,像风神和水神祷告,对着火焰说话。受萨满教影响科米人的艺术原始夸张,充满幻想,通崇尚规则、理性的欧洲艺术有着明显的区别。
康定斯基意识到俄国艺术摆脱欧洲艺术的阴影,机会就在科米人的原始艺术里。
回到莫斯科后,康定斯基拾起画笔进行尝试。
他的画作有几何图形和线条构成。
而这些图形和线条灵感就来自科米人的原始艺术。
康定斯基获得了巨大成功,被认为是欧洲抽象绘画的先驱。
康定斯基的代表作是黄红蓝。
在康定斯基的带动下,俄罗斯涌现出一批抽象艺术家,如马列维奇、冈察洛娃、布鲁尤克等。
现如今回顾抽象艺术的历史,俄罗斯是不能绕过的存在。
讲完蒙古文化,再来看东方文化的另一个分支,拜占庭文化。
拜占庭明明在俄国西边,怎么把它算作东方的。
这是因为对西欧来说,拜占庭帝国在东边。所以在西方语境中,它属于东方。
此外,拜占庭帝国就是东罗马帝国。
相对于西罗马,他当然也是东方了。
拜占庭文化融入俄罗斯,发生在莫斯科公国摆脱蒙古统治之后。
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
过了20年。
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庭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娅。
又过了几十年,伊凡四世加冕为第一代沙皇,人称伊凡雷帝。
伊凡雷帝改国号为沙皇俄国。
由于身上留着拜占庭皇室的血,沙皇就以拜占廷的继承人自居。同时将拜占庭尊奉的东正教立为国教。
东正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俄国人的国民性。
例如东正教会极端重视仪式,一切都要按规矩来,任何改革都是歪门邪道。这造成了俄国人的保守和顽固。
教会也非常强调秩序,认为谁是贵族,谁是农奴,都是上帝决定的,不可更改。沙皇的权利更是来自神授,绝对不容许挑战。
这种思想维护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所以对教会,俄国知识分子历来多有不满。
托尔斯泰就经常批评教会教条顽固。
双方的分歧愈演愈烈。
晚年时,托尔斯泰被教会开除教籍。
但另一方面,东正教也塑造了俄国人虔诚朴素的品质。
而这又是知识分子赞赏的。
因此,也有人对东正教持肯定态度,把他当做俄罗斯的灵魂。
文学家和思想家陀斯妥耶夫斯基就认为俄国人具有一种承受苦难的精神力量。
他们对同胞怀有同理心和责任感,同情弱者和穷人。
更重要的是,俄国人有着强烈的道德感,一旦犯下罪行就力求赎罪。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里。
军官佐西马因情场失意拿勤务兵出气,猛抽他耳光。
第二天醒来,他感到了深深的羞愧和耻辱,立刻向勤务兵道歉,随后辞掉职务去修道院做僧侣。
另一部小说《罪与罚》的主人公拉斯柯尼尔尼科夫谋杀了放高利贷的阿廖沙。
他用自己是大学生,不是凡人,而阿廖沙放高利贷有害于社会来辩解。
但在情人索尼娅的开导下,他幡然醒悟,到自己并不比别人高贵。
于是拉斯科尼尔尼科夫主动认罪,被发配到西伯利亚服了7年苦役,最终重获新生。
值得一提的是,拉斯克尼尔尼科夫的灵魂导师索尼娅正是虔诚的东正教徒。
可以说苦难、牺牲和救赎贯穿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
这也是许多俄罗斯思想家、艺术家念念不忘的主题。
在绘画、音乐、宗教思想等各个领域都有显著的表现。
到现在为止我们都在讲俄罗斯知识分子对本土文化的发现和创造。
你或许要问1812年后彼得一世引进的西欧文化被抛弃了吗?
当然没有。
实际上他一直在流传和更新。
并且同俄罗斯本土文化进行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