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将你的背弯成一张饱满的弓,我以手指为弦,抚上一支沉默的奏曲。”
第一次看话剧,还是一部默剧。
剧本大致讲述了一对在晚年逐渐失去相处耐心的老夫妻,在妻子身患阿尔茨海默症之后相依相扶、回忆往昔的故事。单看介绍会觉得不过是一个老套的爱情演绎,就和韩剧爱用“绝症梗”一样,尽管它取材于法国哲学家安德烈·高兹写给患上退化性疾病的妻子多莉尼的《致D情史》。
然而真正坐上黑暗中安静的观众席,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没有熊孩子,没有剧透党,没有啜饮料嗑瓜子的嘈杂,感恩用心的剧场组织者与合拍的观众,成就了今晚完美的观剧体验。聚光灯下,安德鲁敲击打字机,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仿佛是时光的跫音,带领我们步入了一个平行世界。
在这个平行世界里,人物戴着夸张的面具,将观众与现实隔离,又营造出奇异微妙的另类代入感。拉大提琴的多莉尼用琴声和噼啪打字的作家安德鲁抗衡着,老来小老来小,老夫妻之间孩子赌气一般的固执争斗,实在是又好气又好笑。而儿子的到来又让矛盾有了另一个出口——多莉尼想让儿子穿上并不合适的毛衣,而安德鲁拉着儿子欣赏他刚写完的大作。看到这里忍不住莞尔——每周回外公外婆家,外婆也总是变着法儿让控制体重的我多吃一点,好生为难;而外公则是翻出他标了重点的正能量文章来净化我的思想,一目十行。简直是翻版啊~
平淡真实的生活很快就被打破了,多莉尼被查出了阿尔茨海默症,开始健忘、大小便失禁、丧失生活常识。最初拒绝接受诊断结果的安德鲁经历了烦躁、失望难受、纠正无效的焦灼崩溃,最终选择了接纳放任多莉尼自认正确的奇怪举止,努力用往昔的回忆来唤回她的记忆——当然是徒劳的,疾病若是那么容易受控的话,人间哪会有那么多的无奈心碎呢。然而多莉尼真的什么都不记得了吗?又不是这样,她依然会看着相框发愣,仿佛似曾相识;她依然会拽着安德鲁,比从前更加孩子气;她依然会与他深情相拥,熟悉的气息令人心安。岁月凝重,每一笔都好似一声叹息,道不尽情厚愁深。
最终多莉尼还是走了,大提琴匣成了她的坟墓。漆黑的舞台上,唯一的光束打在卧室的门上,仿佛是天国的光在召唤安德鲁。一个没有什么悬念的结局,一个注定哀伤动容的告别。而当演员谢幕灯光亮起,剧后会上一位满头银发的通城话剧界老前辈说,他是和他夫人一起来看的,82了,和剧中人一样的年纪,虽然现在还没有剧中的经历,但这部剧让他们对如何过好今后的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的确,诚如我最初的预想,这是一个并不脱俗的故事,然而别出心裁的形式、衔接顺滑流畅的剧情、令人忘记时间的演技,还是让观剧者思索良多。我这个年纪的,会想到自己的祖辈,年长些的,会代入自己的父辈,而如老前辈一般的,则是映射自身。生老病死,是人类绕不开的话题,能有尊严、少愁苦的老去,大概是所有人朴实又贪婪的心愿。越是亲近的人,越容易在日常相处中缺乏耐心,对爷爷奶奶,对父亲母亲,对伴侣,对自己,接受每个人的不完美,少做事后弥补之举,感谢、热爱能够相依相偎的每一天,如此才能让这孤独脆弱的生命啊,获得不完美中的完美。
看剧的时候想起自己在一年前曾经有感写了一篇《当你老了》,如今再找出来看,时过境迁,细枝末节已然悄悄改变了走势,但大方向的情感依然诚挚真切。“偕老”真的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吧,毕竟“携手”就是一项很需要运气的考验啊。这段时间被问过好几次为什么想要健身,我认真的思考过之后,发现最本质的原因是:希望把自己照顾的好一点、久一点。有更充沛的体力,更健康的体魄,更规律的作息(好吧今晚熬夜了……),好好去拥抱这个世界。作为一个有些过于感性的人,我所说的“你”常常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所指,一个人也好,两个人也罢,虚无或者具象……我坦然地接受命定的孤独,正如我坦然地面对突至的燎火。无论如何都以赤子之心认真对待,如此在老去之时才依然能保有澄澈的目光吧。
主创说故事的精髓是“站在回忆尽头重新说爱你”。而看完这部剧的我们,明白的应该是:回忆里的每一天,我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说爱你。
(附:旧文《当你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