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跟陌生人见面,都是一次煎熬。
想要努力表现得好一些,但往往适得其反,伴随而来的就是强烈的焦虑。
我特别害怕登台演讲,每次需要做提案,走上讲台,哪怕已经做足了准备,也觉得抑制不住地紧张,出汗,怎么办?
我很害怕在别人面前发言,有时领导在会上让我发言,自己都能感到说出来的话在颤抖,只想赶紧坐下来,怎么办?
我刚拿到一个新的职位,但跟别人沟通时,总会担心自己会不会说错话、害公司出丑,导致压力特别大,我该不该放弃这份工作?
……
你有轻微社交恐惧吗?
可能很多人都会给出肯定答案。
社交恐惧症是什么?
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亚型。其主要表现:在社交场合中出现恐怖。患者在大庭广众面前害怕被别人注视,害怕会当众出丑,因此当着他人的面不敢讲话、不敢写字、不敢进食,甚至不敢入厕,严重者可出现面红耳赤、出汗、心跳、心慌、震颤、呕吐、眩晕等。如果病情严重,患者可因恐怖而回避朋友,与社会隔绝而仅与家人保持接触,甚至失去工作能力。如果患者害怕与他人对视,则称为对视恐怖。如果患者害怕在与人相处时会面红或坚信自己有面红,则称为赤面恐怖。
判断社交恐惧症的标准
关于判断自己有没有社恐,以下是具有临床意义的社交焦虑症诊断标准(DSM-5),大家可以对照自测。
A.在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境下都感到显著的恐惧或焦虑。社交情境例如:与人互动(谈话,见一些不熟悉的人等),被观察、被注视(吃饭或者喝水等),在其他人面前表现(如发言等);
B.担心自己的表现(或者让别人看出自己的焦虑)会被负面地评估(例如会让自己尴尬、导致别人拒绝自己等);
C.几乎所有的社交情境都会唤起这样的焦虑或恐惧;
D.由于极度的害怕或焦虑,患者会主动回避社交情境;
E.这种害怕或焦虑是不合理的,相应的情境本不应该激发这样的恐惧(意思是说,假如一个在战场上生活的,情境本来就可怕,那就不符合这条标准);
F.这种恐惧、焦虑、回避通常会持续半年以上的时间;
G.这种恐惧、焦虑、回避给患者带来了不可忍受的痛苦,或者给TA实际的社会生活功能造成了显著的影响(例如无法好好上班、工作、交朋友)。
社交恐惧症在社会十分常见,我们往往会觉得自己只是单纯的腼腆内向,并非社交恐惧症。
通俗而言,社交恐惧症的判断标准可以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社交功能受到影响:社交恐惧症一旦形成之后,这类患者往往会逐渐改变自己原本的正常生活,尤其是对于社交场合,很多时候会避而不参加,且这样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时间久了以后还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社交障碍。
滋生严重的心理障碍:等到社交恐惧症发展得越来越严重之后,患者的心理状态往往也很严重,很多时候,患者会因为自己在心理上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和折磨,因此在后期极易导致病态性的心理产生,并由此导致恐惧症更为严重化。
导致恐惧症更为严重:对于社交恐惧症长期存在所带来的后果,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社交恐惧症更为严重,时间久了,自然会导致心理障碍愈演愈烈,并由此产生更为严重的焦虑和对社交的恐惧,这自然对患者自身是极为不利的。
生理方面也会受到影响:患者感到身体不适,并且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早期常会出现面红、耳赤、面部肌肉僵硬、口吃等面部神经系统异常,中期会出现心率异常、胸闷、手心出汗、恶心、尿急等内脏器官的功能失调,后期会出现身体颤抖、四肢发软、头晕目眩等周身神经系统功能异常,严重者甚至出现晕厥和休克。如果去医院检查,医生又查不出明显的生理原因。
在我们的生活中,身边的“胆小鬼”或宅人其实并不少见,他们在微博、微信、QQ等虚拟的社交网络上非常活跃,却害怕在公众场合与人面对面交流。
心理学家将人的性格分为两种类型:内向与外向。内向性格的人心喜爱思考,感情比较深沉,待人接物小心谨慎,喜欢单独工作,常因为过分担心而缺乏决断力,对新环境的适应不够灵活,但有自我分析与自我批评的精神。两者最根本区别在于,社交恐惧症患者属于无法也不敢与外界接触,而内向的人只是不喜欢或不想与外界接触。性格内向是很正常的情况,不需要刻意作出改变,性格内向的人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即可。
很多人会忽视“社交恐惧症”带来的危害。殊不知这种社交恐惧症虽然暂时不会对患者本身构成极大的威胁,但其长远的危害却是不容忽视的。若长期患上社交恐惧,轻者会出现难以沟通、性格孤僻、情感缺失等症状,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危害健康,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出现身体颤抖、四肢发软、头晕目眩等周身神经系统功能异常。
社交焦虑症其实也是特别好治愈的一种病症,多多了解什么是社交焦虑症可以进一步判断自己是否患病,这样可以在自己患病的第一时间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专家建议,如果有这样病症出现一定要及时就医,切忌讳疾忌医。
以德为本,身心同疗
喜悦心理健康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