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这个名字,在华人世界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今又被各种讲述三国故事的大众媒介推波助澜,堪称已是「享誉国际」。
然而有名归有名,人们看待曹操的态度却也相当两极。以「品三国」系列电视节目为广大观众所熟知的易中天教授,便以「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一个人」来形容曹操。
其实人吃五谷杂粮、难免有七情六欲,所作所为本就善恶并陈,甚至不同的时空背景,也会有不同的道德价值判断。只是曹操何其不幸也有幸地站上了历史的风头浪尖上,既身处中国最具知名度的时代,又是至为关键的灵魂人物,自然就会被摆在显微镜底下检视罢了。
成书于西晋时期的官方正史《三国志》中,作者陈寿在记述曹操生平的传记〈武帝纪〉篇幅不仅为全书之最,并且将其赞赏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根本近乎完美。
到了南朝刘宋时期,裴松之为充实以简略著称的《三国志》,搜集了大量史料进行注解,当中有一部以曹操作为主人公的史书《曹瞒传》,便收录了许多曹操阴险狡诈的事迹,小说《三国演义》对于曹操的负面描述,也大多源自此书。不管是歌颂还是抹黑曹操,内容比起其他同时代的人物丰富得多,而且都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放大跟扭曲。
但另一方面,曹操也确实做出了以当时而言乃惊世骇俗的大事。他让延续四百余年的汉朝成为毫无尊严的躯壳,但若没有曹操,汉朝恐怕会更加不堪;他创立了一个模式,为往后四百余年在中华大地上发生的改朝换代立下了准则,但他却将执行的刽子手交给下一代,自己毕生皆作汉家臣。
曹操既代表着「生」、也代表着「死」,既代表着「忠」、也代表着「奸」,他就是那样地模糊、就是那样地矛盾,因此王晓磊老师将他的这套曹操全传定名为「卑鄙的圣人」,可以说是精准无比。
《卑鄙的圣人——曹操》的第一部主要描述曹操在十二岁至二十五岁这个年龄段的生活,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段时间正是读书求学,在脑中编织着未来梦想的青春岁月,但曹操却早已娶妻生子,并且已在官场上打滚一段时间了。虽然那个时代的人们十多岁成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年纪轻轻迅速在政治圈中崭露头角,那可就非常不简单了。
曹操之所以能够如此超前,当然不完全是靠自己,而是与他特殊的身家背景有关。他的父亲曹嵩乃当时大宦官曹腾的义子,曹腾历侍东汉四任皇帝,地位非比寻常,而曹嵩凭借着养父在朝中所受到的宠信得以位居九卿高位,曹操可说是自小就处在当时的社会金字塔顶端,锦衣玉食自不待言,人生更是前途无量。
但这并不表示曹操自幼便无忧无虑,相反地这样的身家背景还成了他在少年时期最大的烦恼与阻碍。
东汉王朝之所以衰亡,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皇帝大多年幼即位、英年早逝,导致宦官与外戚有机可趁,彼此轮流擅政、互相厮杀,搞得朝中乌烟瘴气、群臣人人自危,对于宦官与外戚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好印象。尽管曹操表面上所享受到的一切与其他达官贵人无异,但始终免不了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甚至打从心底蔑视。
「赘阉遗丑」的阴影一直垄罩着年少的曹操,他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家族?如何争取朝中先进同侪们的认同?又要如何在时而宦官掌政、时而外戚当权的混乱政局里求取生存?上述种种,都是《卑鄙的圣人——曹操》第一部里,曹操试图解答的难题。
关于少年曹操的烦恼,王晓磊老师别具巧思地设计了两名人生导师来为其解惑。一个是他的父亲曹嵩,代表着「影」,另一个是极其赏识他的名士桥玄,代表着「光」。两个思考逻辑截然不同的教导,不停在曹操的内心深处冲撞着,而曹操就在光和影之间匍匐前进,逐渐摸索出属于他自己的人生之道。
《卑鄙的圣人——曹操》并没有完全遵循正史,有许多在史料里仅剩只字片语的人物们,在王晓磊老师的笔下都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活的角色。他们各司其职,在和少年曹操交流的过程当中,反而清楚地勾勒出当下的生活环境及政经情势,不仅能让熟读三国的同好们拍案叫绝,初识三国的朋友也能读得兴致盎然。
就让我们透过少年曹操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一览东汉末年的众生样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