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爱好历史的人。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我倒不是奔着“明智”的目的去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最近一直在看民国史,看了《剑桥中国史》的一部分,里面看到了一些实际问题,想到了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有困难的,不要想当然地认为理论正确,人民就一定配合,比如抗日敌后根据地的问题,刘少奇总结了一些很有用的方法,很敬佩这些为民族复兴的领导人的智慧。看了The 400 millions, 里面记录了一些珍贵的历史画面,看到了民国时候普通老百姓有多苦,进而联想到今天的生活有多不易。里面看到了台儿庄战役,一片生灵涂炭;看到了周恩来,博古,王明,叶剑英在开会的视频,80多年前,这些人在为抗日积极奔走着。
查阅了叶建英这个人,此人深受蒋介石器重,身居国民党要职,本可以名利双收,但是当蒋反革命时,却毅然全国通电举起反蒋的旗帜,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加入了共产党。后来三次拯救毛泽东等党中央,被毛主席称为“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看到了王明,因为左倾和右倾差点毁了我党,幸好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力挽狂澜,及时止损,才挽救了党和国家。但是王不仅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最后还叛变了,攻击我党领导人,最后成了异国的孤魂野鬼,类似的还有张国焘,应了那句话,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而与之鲜明对比的是博古,博古早期的指挥失误,导致我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最后导致了战略转移“长征”,在遵义会议上,终于意识到了毛主席的意见才是正确的。后来博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认真做了检讨,继续为党和人民服务。不幸的是,在1946年从重庆返回延安的飞机上,和叶挺等人遭遇飞机坠毁的事故。
博古犯了左倾的错误,使得红军打了败仗,牺牲了很多红军战士,丧失了苏区,党内威信降到了冰点,但是经过别人的指出以后能及时改正。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结合自己的经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的把握,过了这个度,事情就容易走极端。比如,有的老师要么极度“善良”变成没有原则,有的老师对学生没有一点爱,“恶”到极点,对学生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都是不对的。我们应该秉持有原则的善良这一理念,对应到政治上,就是不偏不倚,不要左倾,也不要右倾,要中庸。
一直好奇民国前期的历史,所以认真查阅了民国早期的历史,发现孙中山前期一直靠拉拢一派军阀去攻打另一派军阀,但是军阀们却心怀鬼胎,只知道抢占地盘或者借孙打击对手,最后认清现实的孙中山决定建立自己的政党和成立自己的军队,才有了黄埔军校和北伐战争,但是孙逝世后,投机分子蒋却背叛了孙的革命理想,之后蒋介石依靠自己的政治手腕和阴险手段打败了别的军阀,成了某党党政军的一号人物。最著名的中原大战,蒋介石和冯玉祥,阎锡山都成了结拜兄弟,但是这三人各怀鬼胎,仅仅是一个脆弱的利益联盟,很快蒋就用拉一派打一派的手段,重金贿赂的手段,许诺对方某地的管辖权等手段,类似于远交近攻,分化了其他军阀的合纵,将各个军阀一一击破。蒋应该就是那种投机钻营,不择手段的政客吧!幸亏这种人失败了,否则不知还要等多久中国才能看见光明。
面对敌强我弱的特点,第一次至第四次“反围剿”,我军按照毛主席的游击战和运动战方针,不和敌军正面作战,不和敌人打阵地战,消耗战。经常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地打击敌人,最终赢得了前4次“反围剿”,在这里关键是贯彻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原则,坚决不进入敌人的预设战场,不以卵击石。用我军的优势运动战,游击战,调动敌人,发现敌人的弱点,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人的弱点,比如对冒进的敌人一部,迅速包围歼灭,进而积小胜为大胜。第五次“反围剿”没有贯彻这一原则,和敌人打阵地战,消耗战,结果惨败,被迫进行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第一次“反围剿”俘获了敌将张辉瓒,本来可以留作他用,却被群情激奋的民众杀了。毛主席也吸取教训,制定了以后长期坚持的优待俘虏的政策。这个能瓦解敌军的斗志,防止敌军困兽犹斗,拼死一搏。
四渡赤水出奇兵,大家都学过,本质上就是避实击虚。第一次渡水是想攻占土城北上渡江,失败以后面对大兵包围,只能退却,怎么退却,往哪里退?敌人才意想不到?一个回马枪,第二次渡河,出其不意再次攻占了遵义。第三次是有意制造敌人的错觉,吸引敌人主力,调动敌人,暴露敌人的弱点,弱点就是敌人把兵力都集中在赤水河西岸,东岸兵力空虚。第四次渡河则是乘虚而入,迅速东渡赤水南下。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迈开铁脚板,忽东忽西,迂回曲折地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使敌军感到扑朔迷离,疲于奔命,红军则处处主动。从1935年1月末到3月下旬,红军四渡赤水。3月下旬,南渡乌江,佯攻贵阳。蒋介石这时正在贵阳督战,红军出乎意料的行动,使他慌了手脚,急调滇军前来增援。滇军一被调出,红军立刻大踏步奔袭云南,兵锋直逼昆明。这时,昆明防守力量空虚,云南当局急忙调集兵力固守昆明,削弱了金沙江的防务。红军又突然掉头向北,于5月上旬渡过金沙江。”
《中国共产党简史》里面的这句话非常精彩,但是我一直有个疑问,红军是如何知道敌军的动态的,最近,我才了解到一个叫曾希圣的无线电高手,当然还有无数的地下党在隐蔽战线上的充满危险性的工作。正是有了这些人,我党的决策者才能及时获得最新的情报,抓住敌人的软肋,运筹帷幄,最终一次次化险为夷。
抗日战争,我党提出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论持久战》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本质上还是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具体来说就是实行战略上的内线上的持久的防御战、战役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以中国的广袤国土的大纵深换取时间。依旧根据敌强我弱的特点,还是要避免和敌人硬碰硬,打阵地战,而采取游击战、运动战和歼灭战。而这些战役的精髓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或者叫“奇袭”。正如孙子所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里面著名的有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神头岭伏击战、响堂铺伏击战……
相持阶段,我军贯彻的“敌进我退”原则被敌人摸清了规律,有了对策,我军则被动起来。刘伯承同志便提出了“敌进我进”策略,再一次争取了主动。邓小平说:“敌我双方都有强的指导能力,都有政治上的锐敏性。我们善于总结经验,研究敌人,提出对策。敌人也善于研究我们,接受经验,不断改进其方针政策。所以敌我斗争不仅是军事力量的竞赛,而且是全副本领的斗争;不仅斗力,更主要是斗智。今天敌我双方都进入有计划有组织的斗争阶段,这说明了今后的斗争将更加巧妙而尖锐。我们在此复杂斗争中,下层干部能力甚嫌不够,今后应切实注意加强下层,提高下级对敌斗争的能力。”
去年暑假有幸去西柏坡参观,之后又看了《大决战》,了解到解放战争中我军牺牲的最高将领朱瑞。
1947年是中国革命进程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敌我力量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抓住这个时机,决定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并制定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刘伯承、邓小平率部挺进大别山并站稳脚跟。这个任务异常艰巨,而且责任重大,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和晋冀鲁豫野战军政治委员,与刘伯承一道,担负起这一重大使命。这几天又网上看了《大转折,鏖战鲁西南》《大转折,挺近大别山》。刘邓大军从邯郸涉县到马氏庄园,到原汤阴石林,到濮阳,豫鲁边界,从300里的黄河突破蒋介石所谓的能抵40万大军的黄河天堑,而依靠的依然是“奇袭”。3000葫芦兵的佯攻吸引了敌军主力,而我军之前隐蔽过河的队伍则从敌后攻击敌人,敌人面对前后夹击,很快败了下了。之后展开了鲁西南战役。依靠有效的战术,攻下了南岸的郓城等地,但是数攻占羊山集最为惨烈。原因是对敌情侦察不够仔细,工事也修建的不够坚固,后来是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当时对敌情侦查清楚,发现敌人的弱点以后,才最终打了下来。刘华清的部队还将敌军的一名师长俘虏了,刘华清还因此受到了嘉奖。
为了不使国民党蒋介石了解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意图,刘伯承与邓小平对部队的进军路线作了精心部署,将野战军主力4个纵队分左、中、右3路,沿不同路线共同前进。另以第十一纵队和冀鲁豫军区部队在黄河渡口佯动,造成大军北渡的声势。以暂归刘邓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5个纵队的少数兵力钳制敌人,积极寻机打击敌人,掩护刘邓主力南进。并以豫皖苏军区部队破击平汉路,断敌交通,中原独立旅参加破路后,绕道平汉路西侧南进大别山,以分散迷惑敌人。为极端保密,部队不断改变番号,有的还伪装成地方部队。由于隐蔽与伪装巧妙,因而蒋介石没有发现刘邓之战略意图。
刘邓到达大别山不久,发生了野战军警卫部队的一个副连长未经店主同意,拿了店里的粉条、花布、火柴等东西。邓小平听了汇报,当即下令按约法三章办事,枪毙了这个副连长。这件事对全军将士震动很大。从此,全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再也没有发生破坏部队纪律的现象。
刘邓千里转战大别山和离开井冈山出击赣南有相似之处。
井冈山后期,随着敌人的围攻,根据地越来越小,红军的实力不允许硬碰硬,必须要跳出包围圈在外围主动打击敌人,以缓解敌军对井冈山的围困。为此,主席和朱德进行了认真的筹划,然而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兵力不够,因为实施外围作战,属于无根据地作战,如果站不住脚,随着兵力的消耗,力量会越来越小,很容易失败。就在这两难的时候,彭德怀、滕代远带领的一股生力军红5军来到了井冈山,他们与红四军会合,红军声势更加壮大了。
千里跃进大别山也属于内线无法突破,只能去外线做无后方作战,但是刘邓最终站住了脚。像一把利剑牢牢地插在了国民党的心脏。
之后的豫东战役打活了战场,而且正是这一场战役将解放区国军全部调到了中原“打麻将”,缓解了解放区的压力。我军的心态上又重新自信起来。正如1年前我军战地记者说的,7月分兵后,国军的一个连和团大摇大摆地进入我根据地。但到了豫东战役之后,让我军打怕的国军甚至不敢一个整编师单独行军,生怕成为第二个欧寿年,这就是战略威慑(the projection of power)。而且,在豫东战役之后,我军一改南麻和临朐战役的“负担”,开始将士气提升回孟良崮战役时期的巅峰时刻。
随后紧接着是济南战役,济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第一个攻克10万重兵据守的大城市的经典战役,开创了大城市攻坚战的先例,从根本上动摇了敌人据守大城市进行顽抗的信心,增强了我军攻克敌坚固设防的大城市的信心。制胜关键还是抓住了某军的弱点,让其分不清我军到底在何方向佯攻和主攻,造成敌人分不清我军主力,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打了,这样一来,敌人的兵力就自然而然的被分散了。而我集中兵力对付分散的敌人,必赢。
类似的还有天津战役,敌军主力防守的正好是我不进攻的地方,而我进攻的地方,敌军防守又非常薄弱。比如敌军主力151师处在最北端。而我军采用“东西并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打弱敌”的策略,最后151师不战而降。而如何知道对方的布防的弱点,当然还是靠隐蔽的情报战线。
辽沈战役,国军的弱点就是锦州。攻占锦州,我军就可以关门打狗。
平津战役,国军的弱点就是傅作义的老巢绥远和天津,打下这两地,傅作义无路可逃。
辽沈战役,针对国军沿着陇海线和津浦线十字展开,敌军的弱点就是铁路,更准确的说是南退的铁路,关键就是宿县。攻占宿县,吸引黄维,最后包围黄维,而这吸引杜聿明来援,最后杜聿明被围。国军精锐尽失。
渡江战役,我军根据江防图,实际上,国民党现在已经成了透明人。抓住弱点,最先在安庆,芜湖段突破敌阵,也就有了后来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而之后的金门失利,不善于两栖登陆作战是我军的弱点,被对方抓住,吃了败仗。
抗美援朝战争依然靠的是奇袭,《长津湖》就是讲了我军从小路,偏僻的路夜行,采取隐蔽手段,巧妙包围长津湖周边的美军,打了胜仗。更多的奇袭例子,我军装扮成南韩军队直接把美军指挥部端了。
The projection of power.
Power is not only what you have but what the enemy thinks you have.
黄洋界保卫战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当天下午,正当敌军重新组织进攻时,红军以仅有的一门刚修复的迫击炮开始轰击。湘军误以为红四军主力回山,当夜撤退。黄洋界战斗的胜利,为红四军主力回师井冈山,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二次“会剿”创造了条件。
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釜谷里战斗中,有这样一次战斗,全连最后剩下7名战士时,郑起指挥战士们把仅有的1根爆破筒和几枚手榴弹投向敌人,然后机智地吹起冲锋号,迫使敌人仓皇溃逃。立特等功,获二级英雄称号。
这样的威慑属于奇,慎用,少用。
但是真正的战略威慑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就是:实力、决心、让对手知道。这样的威慑属于正。
最后,感恩无数先烈们做出的伟大牺牲,珍惜现在的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