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运营,我确确实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运营小白,刚实习不到三个月,没有任何人带,几乎全靠自己学习,整理思路,所以对于运营一直也比较模糊。直到有一次,无意之间看到了船长的文章《自己没经验,又没人带,怎么办?》,其中一句话“最重要的不在于是不是“有人带”,而在于是否有能够快速成长的机会和自我成长的意识”,就是因为这句话关注了运营控,关注了船长,上了船。以期学他人之智,成就更好的自己。
大概简单地分为几个部分:
一、对于作业的思考
作为一个还未真正踏入社会的在读学生来说,9.29晚上船长这个作业的抛出,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很新鲜的学习。从来没想过,这也可以作为学习的内容。之后冷静分析,又一次仔细阅读了大家的介绍,确实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打开了对于运营和思考另一层不同的认识。
对我来说,这就是一次面向用户的内容运营,并且会得到针对不同人群数据反馈,检验本次内容的效果。
二、自我介绍的特点
一般来说自我介绍至少有以下几点:
❶我是谁,我来自哪里(姓名,坐标)
❷我的个人属性(年龄、性格等)
❸我是干什么的(职业介绍)
❹个人爱好与特点等
一般的自我介绍至少包括以上几个方面才会显得完整,会用几个抽象的标签为你在别人心中塑造出一个基本的“画像”,这个画像将决定你是否会被别人关注,是否会让别人与你继续交往认识。
由于这次作业,让我意识到,作自我介绍,实际可以看成把自己看做产品,去向他人推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借助这个机会思考自己(产品)的诸多优点,借助合适恰当的文案撰写以及对用户心理的把握来展示自己的产品。
这个过程可以少一点主观内容的输出,多一点客观并且带有独特标签的输出或者输出形式,会让你在很多人当中更加有特点,否则过于自嗨,会阻碍你自己观点和价值的传播。
三、别人凭什么记住你
其实这也是运营应该时常思考的一个问题——用户为什么关注你的产品?
在船长作业发布后,所有人的介绍我重新看了一遍。发现印象加深的依然会加深,而没有印象的依然是快速扫过。
在自我介绍当中当中有两类比较让人印象深刻。
❶介绍个人特点突出,有独特标签引起共鸣
❷介绍时附加的独特行为(红包、图片等)
1.个人特点突出(与我发生共鸣的)
12号,阅读速度快,喜欢分析问题,喜欢刨根问底
17号,张记杂货铺(同时从张亮那里知道船长的)
18号,报序号有种选美佳丽的感觉
20号,夸张的打十个
27号,两个风云人物,一查知道了这个梗(我也是哎)
31号,打油诗,整齐的排版
71号,瑜伽修行者,三天读一本书
114号,中医养生
......
这些介绍留给我印象深的原因,除了排版、行文特点,更重要的是与我个人的爱好有一定共鸣之处。这一点对于用户量较大的产品,就需要掌握这类产品用户的普遍群体思维是什么,然后找出最具特点的个体描绘虚拟“用户画像”,精准出击。(《乌合之众》中也有一定的阐述)
2.附加的独特行为
附加行为包括红包、插播、图片以及短视频等。
红包代表:
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个发红包的26号,一个红包就记死了。
图片代表:
5号、11号、15号(那只二哈)、98号(减肥对比)、107号等同学。
在吸引关注过程中,效果:文字<图片<短视频,而短视频此次无人使用。
对比之后发现,用户在阅读的时候更多的实在寻求与自己相符合或者自己感兴趣的点。如果能够恰如其分的把握用户心理,分析用户可能产生的行为,并用深入的洞察与形式展现文案,这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抱歉大家,数据没有呈上,因为确实太会,看到有人昨晚作业上附上的数据表示佩服,以后尽量用客观的数据支持自己的观点,今后多跟大家学习)
四、关注红利的时间点
我的第一条介绍应该是群内第二个发的,但当时在工作所以写的很简短,也并不用心,效果不是很突出。在阅读了差不多十几位群内同学后,重新书写了一份,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
对此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
1. 一开始的自我介绍大家都会认真阅读,但差不多一个小时后有一个阅读疲劳期,大家阅读频率与细致度都会下降,这个时候的一般形式自我介绍产生的效果(特殊的依然有一定效果,比如船长说话时的27号一次插播)就比较差了。
就像内容运营最关注的热点,当关注红利的热度褪去后,在吸引用户的眼球就比较困难了。万事第一次产生的效果都是最好的,就算“复制”,也仍需加上自己独特的改造与内化逻辑,才能够博众出彩。
2. 自我介绍有太多个人主观的倾诉,而没有考虑用户的阅读感受,排版虽然整齐,还被同学在作业中提及了,但是依然文字过长,没有精炼简单有特点的表达出来,总体来说,依然是比较一般的介绍
五、本次学习的反思
1.对于学习内容的反思
本次船长的作业,对我很有启发,除了对于自我介绍的一种新认识,更多是对身边小事的一种深入思考,一个产品,一条内容不是无缘无故的火起来的,究其背后一定有它的内在因素与传播逻辑,这才是运营需要掌握并持续深入思考的。
在这次学习,船长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社群建立奖励制度与玩法,大家贡献了自己的内容热点。让我们通过个人介绍引发独立思考的行为,通过大量样本对比挖掘用户行为与心理,还有一些小工具的使用,第一次就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2.对于自己的反思
在学习过程中,任何内容都有可学习可借鉴的地方,以独立深入思考为主轴,多想想为什么,通过不断反思总结,一定可以找到藏在现象后本质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抛去自己所有固执的偏见,从零开始,保持“我不知道”的心态,多跟身边的人、物学习,并最终实践,一定功不唐捐。
最后,感谢所有同学,感谢船长,希望未来的五周跟大家多多学习,叨扰之处,大家多海涵。
我是66号,杨扬,大家可以叫我二杨,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