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和贾平凹的《一颗小桃树》,我们学了一个礼拜,各两节课,最后一节是写作课。
托物言志的散文,初中教材中,没有比这两篇更为经典,更有写作借鉴价值了。
《紫藤萝瀑布》第一课时,梳理文章内容,品析语言的表现力,主要学习如何状物。宗璞在此文中用尽各种手段,描摹眼前所见的盛开如瀑布般的紫藤萝花。要让学生明白可以怎样用尽手段来写:新奇的比喻贯穿始终,拟人的俏皮,夸张的赞赏,想象的参与,恰当好处的我”感受,通感的巧妙运用让感觉互通,扩大了“物”的层次。
要让学生充分感受状“物”的方法,用比较阅读,朗读感受,批注领悟,仿写一二句精彩句……等等,一句话,就是要打开孩子描写景物的视角,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动笔写,都知道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知道描写景物要有一个顺序,那就是按照人认识事物的常识来写。
我们看见一片盛开的紫藤萝,都是先被整一架紫藤花震撼,然后才会靠近去观察一穗,一朵,这样从整体到局部到精微部分的描写顺序,才合乎情理。
景物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在我们的视眼中的,“我”当时怎么想的,“我”的动作,“我”的感受,“我”的联想都不要忽视。也就是把“我”融入景物中,并找到“我”对物的悟。
《一棵小桃树》,则是双线结构的托物言志散文,如果梳理出来,用双线结构并行发展的方式重组文章,就会一目了然:
一段小桃树的生长环境,一段“我”的出生环境;
一段小桃树的生存遭遇,被人嘲笑,没有伙伴,孤独、瘦弱,被猪拱过,差点被砍掉……一段“我”的成长经历,来到城市读书,被人嘲笑,没有伙伴,血气方刚,却屡屡受挫……
一段小桃树第一次开花,花开的太白太淡,风雨中全被吹落,一段“我”要证明自己,却在人世的大书面前一筹莫展,心境已垂垂暮老……
最后把两条线合起来:小桃树上那个花苞,好像风浪里的指示灯,就像写作是我的芳香,照亮了“我”的梦。
如此一梳理,小桃树就是“我”,“我”就是小桃树的寓意非常清晰了。但是作者没有这样写,而是非常巧妙地嵌在其间,“我”沉浸在其中,物与“我”完全融在一起。
昨晚,让孩子回去试着写一篇托物言志文章,果然,孩子们选取的物开始丰富起来。
“竹子,爬山虎,苔,绿萝,雪松行道树,梧桐树阵广场,腊梅,红梅,小草,星空,篮球,路灯,天堂鸟,莲,荷花……”
粗看后发现,出现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景物的描摹过程仿写痕迹过浓,失去了景物的特色,为了仿写而写;二是“我”的缺失,把“我”的参与、所做所感所思丢了;三是“悟”的生硬和陈旧,没有新鲜感,没有水到渠成的自然感悟。
今天的语文课,我们要做的就是指出问题,指导修改。为此,我写了下水作文《青青茶园何在》,又让孩子读有待改进的文章,大家一起出主意。周末修改草稿,重新誊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