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时候看TED Talk “Why 30 is not the new 20”, 其中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The best time to work on your marriage is before you have one.” 这句话当时只是一下子就记住了,是在后来的日子里听了很多真实的故事,深夜聊了很多天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真谛的: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亲子关系的问题很多时候都在我们本身,所以其实早在“受力对象”出现之前就可以做准备了。
听了这么多故事感觉糟糕的家庭关系很经典的原因就是这两个:
爸妈跟孩子本身就不相互喜欢/欣赏:
我很小的时候我妈就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有些孩子不听爸妈的听老师的,而我就属于不听老师的听爸妈的话。等我大一些了我妈妈有一次就和我说到这件事情,问我为什么听他们的话。我当时的回答我现在记得都很清楚:因为你们是我很欣赏、喜欢的人呀。越长大越发现抛开血缘关系不谈,是不是喜欢、欣赏爸妈其实是很决定亲子关系的。如果孩子本身就不怎么欣赏爸妈,说白了就是肯定不想成为你们这样的人;不喜欢爸妈,说白了就是咱们如果是同学肯定不会和你们做朋友。结果当然是既不会听父母的话,也不一定喜欢和父母有时间相处啦。
孩子就是爸妈完成某些未完成梦想的工具:
这样做的后果其实显而易见,孩子会觉得自己是有条件的被爱:比如“爸妈爱我是因为我优秀,我不优秀了爸妈就不爱我了”之类可怕的想法。而且这样爸妈对于孩子的付出很容易达到一种失衡的状态:我XXXX这样全都是为了你。由于多付出导致的更加高的期待。说白了就是“自己不飞就生个蛋逼它飞”的模式。
所谓“未完成梦想”一般还都是一些很世俗的标准,所以其实连带着也可能导致孩子很在意别人的眼光/评价等等。
人奋斗的动力基本上就是四类:(1)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社会阶层,(2)追求人生梦想/目标,(3)恐惧焦虑(不好好学习以后就没饭吃了/要被社会抛弃了,爸妈不爱我了,小伙伴就鄙视我了不跟我玩了),(4)人设使然(我是个好学生,是个负责任的人等等)。
如果人生是一辆车,尽管我认识一些靠恐惧焦虑变得(功利上)很优秀的人,但我还是觉得靠恐惧焦虑为主驱动力的车即使暂时跑得快,也不会稳(幸福)。最美好的状态当然是,让优秀成为自然而然(4),而且又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觉得有价值的事情去做(2)(当然也可以适当添加对物质的追求)
聊两个常见的现象
关于和爸妈沟通的鸿沟
认识蛮多伙伴不太跟父母说自己的想法/事情,我一直以来的观念都是和爸妈要沟通,互相促进理解。但是上次和伙伴吃饭说到家庭关系的时候,我突然理解了人与人沟通的鸿沟是什么了。
如果我跟爸妈说:“好友XXX最近遇到了困难,我打算借他/她3万元钱。”
我爸妈如果说:“你得搞清楚他/她是出了什么困难需要钱,而且你要想清楚他/她有可能不还你的。”那我觉得爸妈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他们提示了我一些我之前可能没想到的地方,当然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以XXX和我的关系,钱就算最终不还我我也认了。
但是如果我爸妈说:“他/她遇到了困难关你什么事啊?你为什么要借他/她钱呢?”那我觉得就没有任何沟通的必要了,大家的脑回路完全就不在一个频道上,沟通也是鸡同鸭讲。
(其实孩子相当于是张白纸,爸妈是第一个在上面画画的人,如果三观真的有这么不同,说不定就可以参见上文“爸妈跟孩子本身就不相互喜欢/欣赏”了)
关于孩子大了之后不听爸妈的话
我高中的时候看到一句话:不要轻易听从年长但是混得并不好的人的建议,是他们的观念让他们成为了现在的自己。
这句话完美的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孩子不听爸妈的话,我就做梦都不想成为你那样的人,你说的话我干嘛言听计从。
而爸妈也不要觉得孩子是非跟自己对着干,除了个别孩子和特殊时期,我的观察是爸妈和孩子比较像中国和朝鲜,你说你的,我按照我想的做,有时候相同有时候不同而已。专门和爸妈对着干耗费太多精力,就像如果不交白卷的话,想考零分其实也不容易的。
说到好的家庭教育,我一直觉得“让自己成为善良,内心笃定,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情商高(控制情绪的能力强)的人,每天做自己喜欢、觉得有价值的事情,拥有幸福的人生”这才是基石呀,是比学区房更重要的事情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人之常情,但是龙生龙凤生凤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呀。让自己成为优秀完善幸福的人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榜样呀。
今天看经济学的课,讲GDP的局限性:GDP包括了对于环境保护、健康的花销,却不包括真正环境的干净程度和人民的健康程度;GDP包括了对于教育的花销,却不包括有多少人会读写会算数。
其实爱最大的误区也在这个,我们闭口不谈你有多幸福,而是不停在说我有多爱你(为你做了这么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