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艾舟
01
课间休息,我拿出手机刷微博,看到字幕组出了《unnatural》的最新一集,开心地立刻保存。
同桌探过头看到我网盘里的这部剧,随口说道:“欸,我之前的人生理想就是想当个法医。”
“可惜你现在学了日语。”
“啊不,应该可惜我没长个理科脑子,学不了理也当不了法医。”
这么一想着实有理,我们的梦想没成为现实,也许要怪自己的脑子,某些梦想可能只需要理科生,而我可爱的大脑却注定学不来数理化生。
大学生活已经过去3/4了,也在日语这个专业上挣扎了三年,回头想想,我当初可是做梦也没想到会学日语啊。
其实这样想的又怎会仅止我一人呢,也许大多数的人都没有想过,现在的自己会从事自己之前未曾想过的职业,抑或学习之前从未了解的专业。
那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重新选择什么呢?
02
高考的记忆已经模糊了,但对于报考志愿却记忆犹新。
动态排名的内蒙,越到最后心态越崩,每当到了一个分数段的截止时间,就会听见众多考生和父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行啊,能走就行。”
当时的想法的确很简单,能不失学就是最大的要求。
也就不知很多人今后会陷入对当初的自己是否脑子进水才选了这个专业的深深怀疑之中。
于是,这样的深深后悔自己选择的一群人,在大学时试图转专业。
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失败的那些只好认命学习,等着考研。
而成功的那些人也有更成功与更失败的,更成功的是那些转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新专业,如获新生。
而更失败的则是那些成功转了专业,却又转到了另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中,所谓换了个坑继续痛苦。
一个人能在很早的时候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学什么、适合什么、未来想从事什么,其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我们大部分人,可能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又擅长什么。只知道自己不喜欢现在的专业与工作。
当我们去问自己的父母,他们喜欢现在的工作吗的时候,也许大多数父母的答案都模棱两可。
毕竟,工作对于他们只是养家糊口的一个饭碗,哪有喜欢与不喜欢之谈呢?
然而对于许多我们这样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能找到自己究竟喜欢什么真是太重要了,于是跨专业考研成了普遍现象,语言的想跨法律,法律的想跨会计,会计的想跨心理,心理的想跨语言。
文科跨专业其实早已经不罕见了,每年毕业的中文系学生大部分都在想:我跨个什么好呢?
03
但是,不知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一个大循环正印证了钱钟书先生写在《围城》里的一句话: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我们羡慕别人的专业与工作,焉知别人未在羡慕我们呢?
曾听过一个北大毕业现已工作的学姐的讲座:
“学习也好工作也好,都是一个去诗意化的过程,你会发现你学习的从事的并不那么有趣,你的人生并没有曾经想象过的浪漫而充盈着诗意,可是,这样的人生就称不上是真正的人生了吗?”
我们还是要有梦想的,说句心里话,我的梦想就是混吃等死。
这是个贬义词吗?这又是个令人嗤之以鼻的梦想吗?
毛不易曾唱过《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很有钱》,其中一句话深得我心:
但是看了看现实情况,生活不允许我现在实现这个梦想。
那么我也不能为了梦想而放弃生活啊。
人生很长,我们大多数人从事的工作可能与专业有关,也可能毫无关联。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是在尽力地生活。
“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选择什么呢?”
“哪里能重来呢?不甘心的话现在就去做。”
“可是已经太晚了吧?”
“既然这样想,请努力把现在过得最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