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我好想讲粗话骂人”
“我并不是每次都说实话”
“有些时候我会发脾气”
“偶而我会将今天应该做的事推到明天才做”
“有时我也讲一点别人的闲话”
“在选举时,有时我会投票给自己并不太认识的人”
如果问你以上问题,你会如何回答呢?如果这是在一项公司让你做的记名的测试,你又会如何回答呢?如果你的回复都是“否”,那你的这份测评很可能会被当作“废卷”处理。因为你很可能是在说谎,这些题是“测谎题”。
今天这篇颇有些“魔术揭秘”的小文就来揭开“测谎题”的面纱(内心略过些许不道德感,嘿嘿~);在西方的人格及临床测验中通常包括一些用来探测效度的题 ,这些题统称为“测谎题”。
“测谎题”最主要的作用有两类,即1)用来探测被测人在答卷时是否有说谎的倾向,以上这些题就是这个作用。2)不同的测谎题还可以测被测人有没有在认真看题答题。
第一类作用的测谎题,其主要原理是看被测人是否为了取得社会赞许(social approval),不照自己真实的感受或现状来作答,而是按照社会上公认是好的答案来作答,借以表现自己是一个值得被接受及赞许的人 。这些题在一个大的测评中(比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评MMPI、艾森克人格测验EPQ)可以形成一个L值,L值越高,越表示TA的测评结果不可靠。但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翻译成中文,在中国试测时,也会有一个问题,即这些题目,往往被认为“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如果回答“是”说不定还是一种“谦虚”的表现,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并不一定这些题都回答了“是”就一定没有社会赞许。这方面还有待跨文化的研究。我之前做过一个国内的人格特质测评,它用的方式是“迫选”,即每个选项的“社会赞许”程度都差不多,要你排个序,选出最符合和最不符合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评类问卷的信效度。
第二类作用的测谎题,比如“这题请选1,2,3…”或者是同样的或者是差不多的题目间隔一定题目量后重复出现,这些则是在看被测人是不是没有看题目乱答一气,可以甄别出那些随意作答的情况。如果在这两道题出现矛盾的选择,就可以判断被测人很可能没有认真答题或者是TA对于自我认知不清晰,报告会被认为是无效的。
除了以上两个主要作用外,测谎题(特别是第一类测谎题)其实也可以被作为是人格的一个“维度”,特别在中国的测评研究中发现,L值往往会与某个人格及临床指标相关,比如神经质、精神衰弱。
我认为大可不必特别去隐藏什么,好的测评都是可以“识别”出的。我之前初浅学过MMPI分析,“装好”、“装坏”、“随机乱答”等都能够从分析结果的曲线中辨别出来。何不用测评工具来帮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开启“别人知道的我,我不知道的我”和“别人不知道的我,我也不知道的我”的乔韩之窗。
小朱朱,我们在探索外部世界,同时,我们也无比需要探索自己的内在世界,我究竟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