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间 凉 薄
——天下第一等苦人孔乙己
《孔乙己》教学设计之教法解说
文/ 冯燕
《孔乙己》是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内容,属于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我们知道鲁迅是写作的大家,描写的高手,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入木三分,往往寥寥数语,人物形象便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对于《孔乙己》这篇文章,作者以极其简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的抛弃于社会低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
此文画面感很强,在研读这篇文章时,我决定采用画面推移法来解析出场的人物孔乙己,完成本课的教学设计。那么如何进行推进呢?这样一篇2000多字的经典文章,让大家过目难忘且倍感酸楚,又是作者鲁迅众多作品中他最偏爱的一文,该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本文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明确主题,了解作者对人物刻画的精妙之笔,进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社会背景,颇费了一番心思。
《孔乙己》这篇文章,我共采用三个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初读本文,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及其在中学课本中出现的文章,比如:《阿长与山海经》《故乡》《藤野先生》……明晰小说的三大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知晓《孔乙己》这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整体把握小说的常识,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的前夜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文章先介绍了孔乙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为孔乙己的出场做了一个引线。他在笑声中登场,同时也在笑声中惨然谢幕。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既是社会环境逼迫的结果也是他可怜又可笑的个性特征所致。他始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说明他迷恋自己头脑中虚幻的“高人一等”的身份,他喜欢用“精神胜利法”来遮蔽外来的风雨。可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已经被这个世界剥夺的一无所有的人,却没有得到他人的一点点关心和帮助,反之却是无尽的欺凌与嘲弄。作者在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不公平社会的深刻批判,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无限感叹。孔乙己的不幸遭遇、悲惨命运,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深刻表达了小说的主题。
第二课时是我本次设计的课堂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对人物的描写进行分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由于创作时代比较远,今天的中学生不一定能准确理解其中的意味,在教学中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与鲁迅的艺术个性加以引导,这样会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比如,了解这篇小说中作者对孔乙己四次出场的描写:首先了解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知道文中的孔乙己一出场就是有对他的一个描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从第一句可以看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唯一一个穿长衫的人,它是孔乙己一生的写照,包括他的身份、身世、性格,及其生活的社会背景,他破烂的长衫是他忘不了读书人、君子高尚身份的内在意识的标志。他有高大身材可以劳动,但是中了旧思想的毒素,使他被上下阶层的人所践踏。孔乙己的悲剧是双重性的,他一方面是旧读书人的悲剧,也是低层社会被压迫与被侮辱者的悲剧。
我从小说中连声音都具有象征结构的孔乙己出现在咸亨酒店的四次画面,特别是他每次与人的简短对话为抓手对这个人物进行剖析。第一回向群众申辩窃书不能算偷;第二回与小伙计对话;第三回的对话是对贪吃的小孩子说的;第四回是与掌柜的对话。这四次对话都是现代象征戏剧中的语言,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它是让人听见后再去感受其内涵,它不是普通的小说人物的对话。这些话里“有孔乙己的自持与心酸,有他的卑微与善良,有他的性格与神情,有他的每况愈下的沉沦……这句句都是人物灵魂的自白……”(滕云语)。然后我又从掌柜出场的四次画面里带领学生分析掌柜对孔乙己的态度,掌柜及其简短的四句话,对穷人来说,比子弹还可怕,它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作者描写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孔乙己代表典型的旧知识分子,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那个凉薄的社会,全世界都一样,古代和现代,今天和明天都不会消失。鲁迅表面上写发生在中国清末的社会与中国人,实际上他也同时在表现人类及其社会中永恒的一个悲剧。表面上孔乙己是一个受了科举制度毒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代表性人物。也代表了理想和幻想与现实社会的冲突,他的悲剧在于他没有分清理想与现实的区别。咸亨酒店,那个小小的社会对孔乙己永远是一个埋葬他、置他于死地的陷阱。
第三课时主要是加强巩固所学内容,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加深对孔乙己这一悲剧人物的理解与感悟,在表演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产生自己的看法,从而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再通过微文写作,写出自己的深刻体会及对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因素的深刻认识,更好的完成本单元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以及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折射出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的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