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我其实也只看过一本,嫌疑人x的献身,解忧杂货店这是第二本。
整个故事娓娓道来,不骄不躁,从一开始就在布局,慢慢展开,最后收束起来,像一朵花缓缓舒展、盛放最后又合拢,有始有终。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抛弃父母、抛弃自己姓名的少年,那种人生算是获得了幸福吗?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其他所有故事都像水一样流过我的心里,浸润过我的心之后,过去了。只有这个故事,看完以后怅然若失。
从小生活富足,要什么有什么,导致他某种程度上自私冷漠,没有同理心。父母遇到财务上的问题,他并不关心,整个故事中也没有表现出对曾经幸福家庭的留恋与怀念。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青少年成长中的固有阶段,自我认知超越其他所有心理,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与顽固,得不到父母支持与体谅的时候,可以义无反顾的抛弃家庭与父母。
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语境下,对孝顺格外关注,除了统治的需求外,也是极端低下的生产力的要求,只有孝顺能稳定劳动力的传承。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看这样的故事,几乎天然对这个主人公有种反感。
故事里这个少年的结局也……一言难尽,没有了自己的名字,没有了自己的家庭,永远不能向任何人提起自己的过去。时隔多年后,知道了父母为自己做的安排,虽然作者没有写这少年的心理活动,但是他写下的回信,从心理学上来说,他掩盖了真实情况,写了心中的理想状况,是自己对自己的行为也难以启齿吧。
当然这些都是小说家言,什么都是一支笔而已。如果作者写这少年走上人生巅峰,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作者没有,也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作者的取向,隐含了他对这种抛弃家庭,在困难面前一个人逃走的行为的谴责或者不认同。
说了很多某个故事的感受,说下全篇吧。非常巧妙,原来是一个爱情故事衍生出来的,孤儿院的故事。每个人的幸福,都有一个主题,就是得到了外来的指点,认清了自己的内心。
不过我始终相信真正的力量应该源于自身,力量的源泉都是内心迸发出来的,自己可以给自己充电的那种人。日本人可能是文化的原因,对自己没有那么自信,写作中经常带着一点自伤自怜,比如凌晨四点钟,看见海棠花未眠。虽然确实很美,但是没有看到的话,就不会自己跟自己说,要活下去?
孟德斯鸠主张一个国家的法律与地理位置有关,我想一个国家文人的思维方式也与地理位置有关吧,孤悬海外的岛国,缺乏安全感,所以他们精神上投射的拯救自己的力量,大多是外力,就像这本书里的,那个给人指点迷津的老爷爷。现实中有这样的老爷爷吗?希望每一个迷途羔羊都有这样的幸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