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这一天,苏东坡早早来到了属于自己耕种的坡地上,开始了一天的劳作。这是公元1084年的黄州,苏东坡已经来这里做了五年农民,并且还没有丝毫离开这里的迹象。
五年前,他因为话多,楞生生吃了三个多月的牢饭,还差点报销,死在狱中。好在朋友多方周旋,总算保留一条命,被发配到了黄州。
这一年,按中国人的算法,他已经四十八岁,老之将至,可也走到了人生的谷底。他在迷茫中来到黄州,黄州却因为他开启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作为名动全国的大文豪,他开始了农民生涯。任何一个人面对如此的落差,心态的失衡是无法避免,苏东坡当然也是,生活的困苦加上精神的压抑,都是无法排遣的。
他的大致经历如下:
幼年奋发读书,是闻名全国的才子。
19岁参加公务员考试,高中榜眼。
20岁开始做京官。
20岁以后开始被外放;一直被外放。
40岁开始坐牢,差点死在牢里。
42岁到黄冈任团练副使,类似于民兵大队队长,还是副的。
这以后就比较邪门,谁上台他都要被贬谪一次,从北到南,从南到北,在祖国的地图上画了一个圈,一直到天涯海角(流放海南岛)。
64岁死在回京的途中。
看这一份简历,如果是做为一个从政者,苏东坡实在是不能算是成功。可是他的存在,却让宋朝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中占有绝对的分量的同时,我更看到苏东坡让整个中国读书人的人格变得丰满。
东坡先生家族的天赋异禀,基因之强,不得不服,眉山“三苏”,虽然过了一千年,依然是可以在文坛笑傲江湖。
一个人的魅力可以穿越千年的时光,机缘巧合之间,可以让我在这个躁动的时代领略什么叫真正的文人风骨,名士风流。
实乃我之大幸。
他的少年时的鲜衣怒马与后半生的颠沛流离,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我看到一个书生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精神特质。
他人生的起伏都与他所处的政治旋涡有直接的联系,无论是王安石还是司马光,不论是改革派还是保守派,苏东坡在他们眼里,几乎都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所以苏东坡几经沉浮,
仕途实在坎坷,一度到了食不果腹的境地。
与其说是政治旋涡影响了苏东坡,不如说是他的注重实际的理念与当权者不同。
他通透,苏东坡应该是深刻的学习过道教和佛教,他对生活看得极其透彻,所以他在无限绝望中研究美食,研究瑜伽,研究炼丹修仙之道,他知道活在当下才是生活。
这是他与同时期的很多牛人不一样的地方,也是我所喜爱他的一方面。
他务实,流放到一地,就造福一方百姓,在疏通运河,治理西湖,给子孙后代留下了西湖这一瑰宝。
研究广州自来水系统,居然让广州老百姓提前一千年喝到干净的自来水。他还设想了很多计划,比如治理钱塘江和杭州湾的水灾。
但由于政治上的种种原因,很多计划没有机会去实施。
无论是在密州抓蝗虫,在杭州治西湖,在广州研究自来水。东坡先生是一个务实者,他很艰难的把所受的精神打击转化成做事的动力。越是困难时期越是笑看风云。他是豁达的。
读书人“治国安邦”的理想破灭加上生活的困顿,苏东坡也曾迷茫过一段时间,但很快,他的性格挽救了他。
他是名副其实的斜杠青年。
他是宰辅重臣,他是名垂千古的大文豪,他的屡次被放逐的落魄官员,他是悲天悯人的儒者,是美食家,他是建筑师。
但如此等等,都不足以描写东坡先生全部。
无论是“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的诙谐。还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
苏东坡之于中国文人,实在是一种美好的向往。
那么,苏东坡这种精神之于一千年后芸芸众生,到底有何意义呢?
虽然世事大多毫无意义,但是往者若可鉴,实我族大幸。
华夏自古出英才,绝世才华者如过江之鲫,独独苏东坡却显得与众不同呢?
我想应该是来自于那一句“烤里脊味道不错,就是怕狗们会有意见吧”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