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起这个话题,内心其实是有些惭愧的。
作为语文老师,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不能将我们古人的文化底蕴通过课堂传承下去,尤记得在今年讲授古诗《野望》我是硬着头皮来讲的。
关于古诗我的第一点疑问是:诗句是否需要翻译。
我分明知道,古诗讲究的是意境,是情感, 要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一点独立思考的空间。可是面对受众群体,面对中考的压力,我不得不破坏这份完整性。我不在考虑这些高尚的理由,同时也想兼顾。于是,我开始为了分数,让学生翻译,我很不耻,但很无奈。如若不把句子的大意进行梳理,大致翻译,我的学生(内初班)有些因为国语水平比较薄弱,在理解方面就会比较有难度,为了应试,不得已而为之。
第二点疑问:是否只赏析重点诗句?
像《使至塞上》这样的古诗,诗句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定要赏析,并且要“炼”字,赏析句子还要从修辞手法、动词、修饰性的词语入手,那像《野望》这样的古诗,就不单单是赏析重点句,感觉都不重要又都很重要,于是,也只能句句讲解。陷入接近于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境地。
第三点疑问:是否讲了作者生平、背景和主旨就可以了呢?
在讲《野望》时我是这样处理的,从作者入手,导入:从时间顺序上看,唐朝的第一位诗人是谁?王绩。而后介绍王绩,王绩侄孙是王勃。
结合课本课后助读内容,了解学习新知识——近体诗,抓住知识点,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七律”和“五律”。律诗的双句要押平声韵,单句一般不押韵。诗句的节奏划分也顺势讲解一番,四言:二二式,五言诗:二三式或者二二一式/二一二式,七言诗:二二三式/二二一二式/二二二一式。关于诗歌再讲讲章法结构:起(点题叙事)承(是首联的延续)转(由景及情及理,由事及人及景)合(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文)近体诗(主要指绝句和律诗)。
开创唐诗近体诗体例的诗人——王绩。据杨慎《五言律祖》、胡应麟《诗燕内篇》等著作考证,在王绩之前的南北朝后期,大约仅有20位诗人写过25首基本上合乎格律要求的五言律诗。
在王绩的143首诗中,除古体诗之外,再除了21首四言诗和4首七言诗,其余103首诗,全属于隋唐之际所谓近体诗或准近体诗。经核实,这103首诗中,有合格的五律14首,合格的五绝13首,合格的排律5首,共计32首,其余71首,就都是准近体诗了。
讲述王绩的故事:五斗先生
武德初年,朝廷征召前朝官员,王绩以原官待诏门下省。按照门下省例,日给良酒三升。弟弟王静问王绩:“待诏快乐否?”王绩回答说:“良酒三升使人留恋。”侍中陈叔达闻之,由三升加到一斗,时人称为“斗酒学士”。贞观初年,以病罢官,第二次归隐。陶潜有《五柳先生传》,他便仿作《五斗先生传》,且自号五斗先生。陶潜有诗曰:“种苗在东皋”,他便自号东皋子。
关于王绩的故事:王绩之死
贞观十八年(644年),王绩重病,预料到自己去世的日子,与陶潜创作《自祭文》一样,王绩给自己写了墓志铭,并嘱咐家人薄葬他生前养了一紫驴和二白犬,他死后,“驴鸣犬吠,有若悲号,数日皆死。”王绩的字耐人寻味,字无功。大约6年后,其侄孙王勃出生。
大约在贞观年间的一个黄昏,隐居东皋村的王绩眺望秋野,感到无限的惘然和孤独,不由想起了伯夷和叔齐,心里多少得了点儿慰藉。这首诗虽说不上正能量,但其朴素的感怀正是最动人的美。就此把文章的风格特点和盘托出——自然朴素。
课后进行鉴赏训练
1.《野望》是( )时期初诗人王绩的作品。隋唐
2.判断题:此诗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答案为正确
3.第二句借“( )”的动作和“( )”的心理描写来抒情。徙倚 欲何依
4.尾联用典的含义是什么?
意思是自己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5.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此诗的语文风格。朴素自然
6.判断题:这首诗首颔两联抒情言事,颈尾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7.古诗正符合律诗的基本章法。( )错误。(首尾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
自此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总结:全诗通过萧瑟静谧景色的描写和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的情景,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自此根据这一思路,对古诗来讲,尽量避免繁琐得讲解,抓住这些点,点点突破,面面俱到却不内心惶惶。
关于古诗,作为老师,我能做的就是这些,似乎并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也并没有什么重点非重点,毕竟中考要全面考察,从五个选项️选出两个正确答案。不至于让学生胸中无竹,内心慌乱,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能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