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确切的说,是今天凌晨,醒来没有了睡意,索性找本书来看。随手拿下了《河父海母》,此书曾经入围茅盾文学奖,虽然最终没有获奖,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本书已经淡出读书人的视线,但是重读,仍是手不释卷,如饥似渴。翻翻自己的博客,十年前写过一篇评论,今有重读,仍然被十年前的自己写的文章感动着。再一次把十年前写的文章粘过来,自己欣赏自己,也是一种幸福!
一天,整整一白天加上晚上3个小时,在新浪读书频道看了淄博作家李玉文的《河父海母》。本来在知道此书,因觉得是淄博人所写,不屑一顾。昨晚听南方文友说起此书,颇有见地,今天看了一天。新浪读书频道的结尾到了红旗跳楼自杀那一段,现代生活抹杀了河父海母的拳拳真情。“蛤蟆湾子和附近几个村子此时被拔地而起的城市建筑物排挤成了一个个不起眼的角落,如同鸽群中的几只麻雀显得与整座城市格格不入,村人数十年作为河父海母主人的自信被崛起的高层建筑物给无情地摧毁了”。我不知道原著是否结束,因为读书频道显示还在更新,不过我认为,意尽亦!
普通人向来不引人注目,只因为人又太多了,像蚂蚁、野草一样,数也数不清!但也就是这些普通的人,是他们构成了民族的主体,社会的基础!他们的悲喜苦乐虽不被历史所注意,但历史的前进的车轮却是靠他们来推动!是他们用双手、用汗水换来了历史今天的可能!这就是我们中国农民,我们中国的脊梁。本文语句流畅,长短句结合,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本小说总体来说,是一个大悲剧,一个中国农村发展是的悲情史诗。在过去20年,30年,我们所处的时期,一样会被后来者写成此文式的悲情史诗。失业,土地,医疗,学业,官僚产业,哪个不正在构成民族危机?本文通过中国农民在土地上经历的那种艰难困苦,写出中国农民繁衍生息的强大韧性,这也是一种生存意志,一种倔强的生命景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强烈的赤子之心。作者笔下的荒原和动物、人,血肉饱满,亲情,友情,乱伦,性,成了贯穿文章的主题。我喜欢此文,并不是很喜欢其内容,因为看了只有有种揪心之痛。我喜欢作者平铺直述的语言,娓娓道来,没有华丽辞藻,但觉浓郁的乡土气息。像是村边老妪在喃喃的诉说者陈年往事。语言不乏精炼,平淡之中蕴藏着睿智。“是的,一个人只有长眠在他的生长地,他才会甘心、安心、不害怕,不寂寞,因为他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坎,有乡音和儿时的玩伴相随,有那么多神奇的传说和放飞的梦想相伴。”(前言)“邓吉昌一家人落户河父海母之地,就象河流中的浮萍某时某地被滕蔓挂住似的”等等,文字的张力不是一般。平淡的话,平淡的事情,平淡的历史,构成了不平淡的《河父海母》。
我重点说一下自己对本书遗憾的看法。本书用编年体的形式,按历史的推进,时间的发展,人物的发展刻画了一片荒凉黄河入海口河父海母处的历史进程。但我在读中,读后,有一 种熟悉之感。好像感觉到了路遥《平凡的世界》的影子。兆富,跃进,红旗,青梅,红霞,无不有着路遥式人物的影子。好像看到了少平,少安,润叶,就连地委书记、县委书记的政治变动,孩子的婚姻,都相似得很。我想,可能作者看过路遥的小说,以至神似了。虽然没有路遥的沉重,但也写出了不同年代作者的气息。
本文性的叙述很多。虽然没有性描写,但性在小说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没有了性,本小说好像失去了灵魂。小说中的爱情描写,性爱的叙述,大多是不道德的,不传统的。畸形的恋爱,畸形的世界观,畸形的性爱观,占据了小说的重要成分。我也喜欢了解历史,了解中国的农民。我对小说作者对爱情,对性,对乱伦,对畸形恋爱持否定态度,饱暖思淫欲,作者把我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前辈想的太浪漫了,我们骨子里的传统思想在他们那一代,是刻在骨子里的。把爱,性,作为小说重要旋律,我认为不妥,有点媚俗的感觉。
小说神鬼怪异描写非常多,不做深评。好多自然界的东西,不了解,不知道,但不能就说是迷信,是无稽之谈。人类,对地球来说,也是渺小的,虽然小说讴歌了人类的伟大,但对自然界又是何等的渺小。可自然界对于现代工业,现代城市的进程,又是那么微不足道了。
总之,我很喜欢本小说,准备天亮就去买一本,再精读一番,体会体会原始的荒凉,原始的奋斗,原始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