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的热议已接近尾声,在朋友圈读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论:一种是“我不喜欢这部电影,我不喜欢严苛教育,干嘛自己的梦想不能实现便强加在儿女身上!”“厉害了!自己怎么不去争取冠军呢?” 另外一方面,出现一大批《奥数吧!爸爸》《艺术吧!爸爸》。
由于看过《三傻》n遍,每一届学生我都会陪他们一起看,三个小时哭过笑过以后,我会问他们:爱情是什么?友情是什么?生死是什么?教育是什么?大多数学生上学只想通过一张名牌大学毕业证找到一份高收入的工作,而男主从不关注这些,只想通过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去帮助能帮助到的人。
半年前知道有了《摔跤吧,爸爸》,我便开始了等待。一上映便迫不及待地看了,从音乐到演技自然都是无可挑剔。在电影的前半段,父亲的愿望强加在女儿的身上,看得我有些心塞。转折来自于14岁出嫁的闺蜜言语中:
你们不知道我有多么羡慕你们有这样的好父亲,而我14岁被迫出嫁给根本不认识的人,一辈子为人刷锅洗碗生儿育女。而你们的父亲,却在拼命努力改变你们的命运!
是的,我们总是急于去评论而迟于去了解。在评论这位父亲的教育观念是否妥当之前,我们对印度女性的地位并不是太了解。这个故事并不是发生在今天的中国。在印度,女性毫无地位而言,出生被杀害是常态,活下来的被沦为生殖工具。在那样一种状况下,要多么伟大的父亲,才会引导女儿颠覆她们的命运?!试想我们自己,有几个不为孩子的排名而焦虑,而更别提,能做到在全乡人的恶毒的嘲笑中不为所动。更所谓“别人即地狱”!
看罢电影,我不由得想起我的父亲。80年代初期的乡镇上,没有几个人知道英语是什么。而当时只有五岁的我,每天早上五点半准时被爸爸拉出被窝,点上煤油灯,打开收音机,开始follow me 的英语学习之旅。多年之后,我成为了一名英语教师,并终身热爱着这个职业。而我,当听到女儿的第一声哭泣,我便决定让她学习音乐,五岁拜师,也经历了很多辛劳与失败,但如今她依然狂热地热爱着.....我不知道将来会怎样,但我依然相信上天的calling:
你在这个世上做着各种各样的事,
说着各种各样的话,
不是处于功利的考虑,
而是处于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足够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用purpose 去推动和点燃自己。自知自己目标远大,才会不慌张,不盲从,不焦虑;才会荣辱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