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在达到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这三个基本需求之后,会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个人能力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发挥个人潜力,独立处事,使自己越来越成为大家眼中期望的人物,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人在实现自己高层次需求的同时,就会遭遇到攀比心理。攀比,在心理学中属中性偏阴性的心理特征。通常,产生攀比心理的个体与作为参照的个体之间有较大相似性,导致自身被尊重的需求过分夸大,虚荣动机增强,甚至产生极端的障碍和行为。
攀比在字面上让人看起来就觉得是个贬义词,然而它也有正性攀比和负性攀比之分。由于产生的作用不同,正性攀比是指在理性意识的驱使下所开展的正当竞争,能引发个体产生积极的竞争欲望,产生克服动力,并采取积极进步的竞争方式,战胜困难和挫折,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负性攀比的个体缺乏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理性分析,盲目沉溺在对对手的嫉妒、愤懑等消极的情绪中,思维狭窄,并常常进入死角。精神压力巨大,常常进行极端的自我肯定或否定。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正性攀比和负性攀比的例子比比皆是。
广西一位13岁的少年因嫉妒好友比自己长得漂亮,同学们议论自己太胖而用锐器将好友杀害 。容貌本是天生注定,父母给予无法改变。这位少年的大好青春却因为这样一件小事上的攀比而葬送岂不可惜!
古代出名的斗富,说的是西晋的石崇和王恺。石崇是开国元老之后,屡立战功,又会搜刮钱财,所以成了大富豪。王恺是晋武帝的舅舅,洛阳首富,石崇调任太仆来到洛阳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二人都是大富豪,谁也不服气谁,便开始“斗富”。刚开始王用治病的赤石膏代替水泥涂墙,细腻润泽,非常美观。而石崇就用花椒和泥来涂墙,这样保暖性能好,多年后仍有余香沁人肺腑。二人各种比拼,到后来开始比因为一个权力处决下人。这样的攀比最后也没什么好结果,石崇后来被抄家,下场很惨。西晋因为有这些庸俗奢侈的权贵而早早亡了国。
现代社会中,成年人们喜欢攀比挣得多干活少的人,谁家又买了大房子,出入豪车有几辆,谁又升了职加了薪,谁又跟原配离了婚找了年轻貌美的女子......;孩子们也无形中会攀比很多物质水平的状况:谁的衣服多,谁的名牌多,谁的压岁钱多,谁家的房子大,谁家父母挣钱多,谁的父母官大.....等等;这样负性的攀比只会无形中加大孩子心中的压力、扭曲儿童的人际关系、阻碍儿童人格的良性发展。成年人有时会因不正当的竞争攀比,高估自己的能力,盲目实施计划,最终反而会适得其反。大学生中嫉妒心强的人比比皆是,在法治节目中,不乏因嫉妒同学成绩比自己好,而将同学杀害的案例。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十分欣赏他的品性,对学生们夸奖颜回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的品德就是安于贫而乐于道,不与人攀比生活的富足与否,安之若素,过着清苦的生活也并不颓丧。
事实上,每个人都可能会有两种攀比心理共同存在。既然负性攀比有百害无一利,如何将负性攀比转化成正性攀比呢?
I.化横向比较为纵向比较。
每个人成长经历以及学习和生活背景各不相同。不理性分析各人所持有的优势而去盲目攀比,认为自己短时间内也能达到别人所拥有的成就,实现自我价值,无疑相当于自欺欺人。在这种情况下,把横向比较转化为纵向比较,把自己的过往和现在进行比较,可以借由横向比较来看到自身不足,化不足为动力,坚定信心,才能向更好的目标前进。
II.建立自信心,克服负性攀比,完善自我。
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积极肯定自我能力。善于运用知识和技能,尽快查抽补漏,巩固并增强个体实力。在心理上营造出积极的情绪,不抱怨、不嫉恨,只凭能力和水平说话。改变自我认知习惯,通过自我暗示又称自我肯定来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摆脱旧的消极的思维模式,建立坚定的自信心。可以设置一些激励性的符号、语言和动作来建造一个强大的心理机制,从而彻底摆脱负性攀比的怪圈,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目标。
攀比心理,无论是正性攀比和负性攀比,都会经由负面情绪开始,或向积极方向发展,或转而走向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所以,最好的心态,便是拥有如陶渊明般不攀比、尚节俭、乐天安命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