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刷朋友圈,知乎的连接——要不要读书?读书于不读书的,区别在哪?
主人公,三个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背景的三个学生。
甘肃山沟沟里的,马百娟;家境优渥的北京女孩,袁晗寒;一个湖北家境贫寒的复读三年的高三复读生,徐佳。每个人,对读书,都有着他们自己的理解。
读书有没有用,要不要读,似乎是每个人在读书时代都会被困扰的问题。每每做着那些抽象理论,与自己所处的现实没有任何关联时,总会困惑,学这个有用么,现实中真的有用么。知识似乎在遥不可及的以后才会起作用,确实让我们这些在路上,没有看到任何结果的,会时不时的徘徊,彷徨。我想,每个人的学生生涯或许都些许迷茫过。
看到三个主人公的人生。似乎一张张人生长卷就这样,赤裸裸的铺开在眼前。道出了你我他。
我想,每个穷娃子,大概都听过,读书是你唯一走出农村的途径。每个父母都会拼了命的赚钱,做牛做马的供孩子读书,只希望,自己的娃,可以过与自己不一样的人生。不再这样,受苦受累,早起晚归的,赚到的钱也只能养家糊口。在他们心里,他们唯一的信念就是把娃供出去,自己没啥本事,没有啥人际关系,唯一能做到的,给娃提供的力量就是,给娃铺一条明亮的求学路。
其中的心酸道不出,说不尽。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徐佳,用父母省吃简用的钱,去学习,就考大学,去走出去,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去实现,不再像,父母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靠体力赚钱,靠知识来改变自己的道路。
多少个我们是这样一个个用父母的血汗钱,走出农村,走到大城市,走到世界的。这样的我们,其实是幸运的,至少,我们还有一条道路,去让我们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即使,我们并未取得成就,父母心里依然是宽慰的,至少再也不像他们只靠蛮力赚钱养家了。虽然不富裕,至少可以不像他们这样,没有文化,只能干体力活,至少,可以用脑力劳动了。父母所求不多,只希望,我们可以不再如他们那样般受苦受累。
幸运如我们,背后有我们的父母,用自己全部的力量来支持我们的求学路。不幸的却是,主人公马百娟。
一个从小,深深根种通过知识走出大山的女娃。走出大山,就可以上大学,就可以赚钱打工,一个月赚1000元买面,家里人就有面可以吃了,不用再吃不饱了。一个朴朴实实的梦想,却是牵动人的泪腺,莫名的眼角发酸。对她来说,这真的是梦想,一个用尽力气,去实现的梦想。后续才知道,她们一家人全年的支出不到50元。1000元,用来买面,是多么沉甸甸厚实的梦想。一个10岁的娃,却撑起了生命的重量。
看到她小时候,碰碰跳跳去学校的路上,亮灿灿的笑容。如今却是如此的刺眼。她是多么渴望学习,多么想走出去。读书,曾是她,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承载她梦想的唯一希望。
16岁的她,挺着怀着宝宝的大肚子,倚在墙边,与边上同样还是孩子,却是准妈妈的同龄人,讨论着孩子,尿布,生活,比谁肚子大。16岁的她,嫁给了亲戚的孩子,没有梦想,只有生活。
看到此,唏嘘不已。眼前晃过是她10岁时上学路上,面对镜头的天真笑容,对梦想的渴望眼神,对知识的向往。
现实与梦想真的是天壤之别,没有了任何联系。生活在大山的马百娟,到了一定的年龄,受着老一辈思想的禁锢,女孩识几个字就行了,结婚,生娃,成家才是正道。一个从小怀满希冀的女娃就这样被打回了现实。再见,已不见她当初的模样。
看到马百娟,庆幸自己的幸运。可以读书,只要想读,就可以一直读下去。
或许我们好多人,努力了很久,获得的高度,是另一个主人公袁晗寒的起点。
一个17岁选择放弃了全国艺术小孩都想挤破头想考进的北京重点学校。在别人在努力学习,努力挣扎着使劲地活着的时候,她在思考如何活着,在考虑如何打发这百无聊赖的每一天。
我们使劲学习,走出来,迈出去,获得的,确实别人轻而易举摒弃的。脚踏实地的一步一个脚印达到的终点,却是在她放弃的起点。
在她眼里,生活与读书并没有联系。高质量的生活,读书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放弃读书,开了酒吧。
可是后来的后来,把读书,作为唯一出路的马百娟,放弃了读书;读书并不是唯一出路,放弃读书袁晗寒,开始了读书。
我庆幸自己不是马百娟,而是徐佳,虽然不是袁晗寒,但是有机会能与袁晗寒站在同一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