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历经五千多年的衍化精简,两千年多前又有了造纸术,二者结合便成了书。
长久以来是件严肃的事,也有一定门槛,从小被迫读,能拿它当娱乐的人至少我很嫉妒。但也谈不上毫无乐趣,课堂看点闲书打发时间无疑是其中之一。可每当我有得选,定当把它甩到一边,在街上奔跑玩耍。大概我那时太小,读不懂书。
大了,发现身边充斥着各种信息,轮时效性,书是最慢的。我没那么多时间,要了解的事太多了,而人生又苦短。在越来越快的路上,我终于掉队了。
起因是我喜欢写字,这是我为数不多的反馈方式。于是觉得肚子里墨水少,正巧当时身处的环境正适合读书。
《月亮与六便士》、《独居的一年》、《一个人的朝圣》、《苹果酒屋的规则》、《海边的卡夫卡》、《刺杀骑士团长》······再想起四五年前读的这些书,只记得大体情节,说不清好看在哪,推荐朋友的话该说什么。
我想,某种程度上,读书,成了逃离这个时代的桃花源。
它被你捧在手上,无声无息地叙述故事。这样想,好神奇。每当我沉浸其中,便觉得庆幸。我还能沉下心读完一本又一本,而那时的结束又不会觉得空虚。沉甸甸的重量,每次拿起便又感受到。
有时想,若那时错过了会怎样。若当时屋子里有WiFi,我大概会刷许多剧,打许多局。整个人会比现在轻浮更多吧。但没发生的事,也不能妄下结论。
我仍旧不懂作者要表达的许多隐喻,甚至都没往那想。就像看电影时,经旁边人提醒才明白其深意。
我便是如此反射弧漫长的人,或许命中注定早晚一天掉队。所以,便不存在如果错过的事。所以,未来也许真是确定的,只不过资本主义不能让它确定。
至于消亡这件事,我想只要还能抱住电影这根大腿,便不必焦虑。反正读书本身就可抵抗焦虑。
对了,1995年确立世界读书日,目的无非让大伙勿忘读书,可见那时便有岌岌可危的味道。另,设立读书日的建议是由西班牙提出的,其灵感来源圣乔治节——Sant Jordi.
那是玫瑰花与图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