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写下这篇文章?
最近半个月经历了4次飞行,体验了3个城市的温度,见了2个行业的招聘者,参加了2个学校的面试。最后定下了自己的下一站。
这篇文章即是对我过去几个月的复盘,也是对我过去10年的复盘。写下这篇文章的初衷是希望别人可以不要重复我的错误,同时,我的想法很可能是狭隘的或错误的。如果你觉得哪里不妥,欢迎指正。
文章内容结构
1. 过去几个月有什么样的打脸时刻?
2. If I knew then,我会怎么做?
3. 过去几个月经历了什么喜欢和不喜欢的事情?
4. 最近深有感触的社会问题和我希望为此做什么?
1.过去几个月有什么样的打脸时刻?
1.1 规划问题
一个学长看了我的简历说:“你有一个很大的bug,没有做leader的经验。”——而申请MBA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leadership——我说:“但是……在国企升职很难啊。”学长说:“我知道这个很难,但是不是没有人做到,不过是这个人不是你。或者,如果你清楚自己要申请MBA,又觉得升职无望,那么你应该是跳出来,去有可能让你升职的企业。“
后来再反思这个问题,发现其实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来自于我有没有leader的title,而是在于我明明知道自己要读商学院,也知道leadership是MBA的一个重要维度,但是我根本没有刻意培养自己leadership。而MBA的文书和面试问题都会有一些关于leadership维度的问题,比如,一个面试官问我”你说你不喜欢阿国人民做事拖拖拉拉,那么你以后再碰到这样的队友,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我之前还真的碰到过,而我当时的做法就是……自己把事儿给做了。
1.2 行动力问题
这一部分就属于“你明明知道自己XX地方不行却得过且过没有拼命改进的地方”。
又是一个打脸的时刻:和一个校友面试,他是咨询行业的,问了我几个behavior questions,比如“你说中国人和阿尔及利亚人是不愿意直接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的,但是很多时候反对意见才能推动事情的发展,那么你是如何面对这个问题?”。我啰里八嗦回答了下。面试之后校友给我点评,和我说“刚才你的behavior questions的几个回答,并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你的回答很散。我知道这个可能是来自于industry的人的问题,但是咨询面试的问题会比我的问题tough很多,像你这样是根本没有办法通过咨询的面试的。“
那一刻我又一次想死捶自己:我在很久前就发现自己的structural thinking的能力很差需要改善,但是一直得过且过。
2. If I knew then,我会怎么做?
自己在大学毕业时,对“职业规划”完全没有概念,而实际上,大学毕业时的第一份工作的选择是最广的。工作几年后想改变行业和岗位都会很困难。
最近我也有找工作,和当年那个怯生生找工作的我比,现在的我知道要问三个问题”你们公司的5年规划和10年规划是什么呢?“”我能获得的培训资源有哪些?“”我的上升渠道是什么?“——以上问题是公司的小环境问题,也会去问行业人关于行业的大环境问题。
如果当年的自己知道这些并有行动,也许现在不会觉得自己如此废柴?!
3.最近几个月经历了什么喜欢和不喜欢的事情
3.1 喜欢的事情
3.1.1 获得帮助
申请学校没有找中介,得到了学长和小伙伴的很多帮助;对行业信息有问题,跑到知乎上找到行业专家发私信问问题,对方愿意给出我意见。
如果有小伙伴对找工作(我面试过两个行业:海外销售和留学咨询)和申请学校有问题,欢迎问我。
3.1.2 得到别人的意见
面试官愿意和我说:“OK,对于MBA,你不要期望太高,不要指望通过这个达到年薪百万,50万也可能很困难。但是你可以通过转换到一个有发展的行业。”“不要觉得咨询行业很fancy,实际上很多人进了也很痛苦。”
这种坦率的分享真的让我很开心。
3.2 不喜欢的事情
非常不喜欢的事情和我找工作时的经历有关,一个的HR一遍又一遍和我确认“你不会来我们公司入职后就生孩子吧?!”当时我很努力和她证明自己是没有这个打算也没有条件的。
面试后回想这个事情觉得有种羞辱感:虽然我理解企业的顾虑,但是这样的做法是不是还是有些low?
当我们担忧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龄化加剧经济活力不足时,我们都不是无辜的。
4. 最近深有感触的社会问题和我希望为此做什么?
4.1 社会问题:不同阶层的资源的差距
通过面试美国本科申请的高端留学机构,我知道了会有一群要去美国读本科的孩子花6位数的咨询费去打造他们的申请的package;通过研究目前的就业指导市场,我知道了在留在中国的孩子里,也会有毕业生花5位数的咨询费去做职业规划和面试辅导等。而这样的费用金额,对家庭贫寒的孩子来说,是无法承受的。
家境清寒或普通的孩子,一方面无法支付这样的高昂费用去做咨询,一方面自己的父母可能囿于自己的眼界和人生阅历,也没有办法给出太多的指导意见,那么,要么就是这些孩子自己很有想法知道如何去利用免费的资源做规划,要么就是糊里糊涂地报考了专业再糊里糊涂就业——后者可能占了大多数。而悖论就是越是家境清寒的孩子越是需要通过个人的发展来实现自我的价值,但是很不幸,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如何获取资源规划自己的人生。
4.2 我能做什么
短期内给这些少年们提供免费的mentoring,但是因为自己也是受自己的思维和眼界的限制,所以能做的也不敢说是“professional”的但是能一定程度上“helpful”。
长期会把这个发展成自己的职业(预计在10年后),商业模式可以是“劫富济贫”的类型:比如,收一个经济条件好的孩子的mentoring的费用,免费指导一个家庭贫寒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