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选自教科2017版第二单元第七课。本课内容主要是通过模拟实验建立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风这一概念。在此基础上解释大自然风的成因。
在执教本节内容的时候,实验教学环节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下面就主要对实验环节和交流研讨环节进行反思。
一、引入(2分钟)
利用风筝、风铃、风车等学生喜欢的玩具引入,提出问题:风是怎样形成的?
二、认识人造风(5分钟)
利用风车、注射器,引导学生总结制造风的方法。总结人造风需要外力提供动力。
三、猜想自然风的成因(3分钟)
自然风是怎样形成的?自然风的形成需要动力吗?
四、进行实验,探究风的成因(22分钟)
本环节通过模拟实验,先不点蜡烛,再点燃蜡烛。观察记录烟的走向、小风轮的转动情况。
出现的问题有:
(一)实验操作讲解不到位
1.包括香如何熄灭,如果着火怎么用湿抹布扑灭等细节。(虽然在见学生的时候提前说了,但是课堂没有再强调,造成有一组点火出现意外。)
2.应该要求学生把香拿起来点燃后再放到小孔处。有小组先放在小孔处,再用点火器点火,火苗很容易蹿到盒子里导致盒子燃烧。(可能是我课前准备不充分,没有在试讲的时候发现和重视这一细节问题。如果多试讲几次,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就会发现了,就可以在准备的时候避免这些隐患。)
3.课堂上没有要求点火器远离明火。没有对整理材料做具体的要求。可以结合学情,用图片展示如何整理。
(二)交流研讨不充分,浮于表面
实验中,本来想通过下面的流程进行研讨:“交流实验现象,达成共识——分析空气是否流动,如何流动——是否产生风,哪里产生风?——这部分风是怎样形成的?”
1.交流实验现象,达成共识
(不点蜡烛,烟竖直向上,小风轮不转动。点燃蜡烛,烟往盒子里飘,小风轮顺时针转动)
在对实验现象进行交流的时候,有小组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看到没有点蜡烛的时候烟往左边飘。如果按照实验要求,应该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学生的呼吸或者动作对周围空气产生了影响。这时候只有再让学生观察一次,于是,我进行了演示。但是,我在想这样“重复”劳动会不会浪费课堂时间。学生没有观察到现象,肯定是某个操作没有到位,反过来还是我的教学问题。该怎样保证学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来进行实验呢?学生为什么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实验?我分析了几个原因:1是老师的要求学生根本没有听进去,这种可能性最大。可能老师讲要求的时候学生心已经在实验材料上了,或者在进行实验操作了。2是老师的要求学生没听懂,老师讲的内容学生听不懂,或者没有结合图片形象的说明,或者学生理解错误等等。3是学生听懂了故意捣乱。当然这种几率少之又少。更多的还是我自己的教学原因。
经过这样一分析,我就知道在讲解实验要求的时候,可以借助图片、演示等直观的方式,首先要让学生对实验操作简单易懂,其次要确保他们所有小组是放下实验材料在认真听的。不然,老师讲要求讲操作都没有效,学生实验的时候还是不按要求来。
2.点燃蜡烛后,空气是否流动,如何流动?
通过交流点燃蜡烛后烟往里飘,小风轮转动,发现空气在流动,让学生画出空气流动路线。然后分享点燃蜡烛后,空气的流动路线。我再总结,板书。引导学生认识到盒子里的热空气上升,外面的冷空气横向流动。
但是在课堂上,由于我对展台使用不熟悉,就放弃了让学生展示画出的流动路线,直接到了总结流动路线,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就没有体现。没有给学生交流的机会。所以,在公开课的时候,很多细节因素会影响课堂的成败,这次对展台、多媒体的生疏对我的课堂思路产生了影响。影响了实验效果。
3.点燃蜡烛后,哪里产生了风?这部分风是如何形成的?
引导学生说出哪里有风,学生会指出来在小风轮和烟的地方形成了风。这里除了产生风,空气还在流动。而不点蜡烛的时候,空气不流动,也没有风。说明空气流动与风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空气流动,就有风,空气不流动,就没有风,说明空气流动形成风。然后总结冷空气横向流动形成风。
在这里,学生其实很难理解空气流动会产生风。一定要结合“不点蜡烛”的情况进行说明。可以这样分析:“点燃蜡烛,这里产生风,空气在流动。而不点蜡烛的时候,空气不流动,也没有风。说明空气流动与风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空气流动,就有风,空气不流动,就没有风,说明空气流动形成风。”
五、解释自然风的成因(8分钟)
结合自然界中的实际情况,分析夏季的时候,风是怎样吹的,冬季的时候,风是怎样吹的。
说明夏季的时候,风是从海洋往陆地吹的。
经过此次上课,整体感受是一定要准备充分,多次试讲。在试讲中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充分准备,细节决定成败。
其次,良好的课堂组织管理对实验的成功有着至关的作用。在平常上课过程中,要重视课堂组织管理,良好的秩序才能让课堂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