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幼儿园,家长都会担心一个问题,如果孩子被欺负该怎么办?
很多家长都会告诉孩子:你不要主动欺负别人,但是如果有人打你,你就还手。
家长认为,这样可以保护孩子,避免养成懦弱的性格。
然而,很遗憾,这个策略是错的。
为什么呢?
首先,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他们的世界和成年人的世界不同。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处于最初级阶段,正如吃饭、走路一样,孩子需要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这是持续一生的课程,很多成年人也没有修够足够的学分。(就比如,我们常说的有些人情商低……)
所以,幼儿园孩子之间的冲突、争执,并非是我们成年人理解的“欺负”、“校园霸凌”。而是出于没有掌握交往策略,即不知道合适的方式是什么,以及如何用合适的方式与人交往。
所以,“孩子被欺负怎么办?”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的。
观察看看,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诱因就明白了。
最多的就是因为玩具吧。(OS是孩子此时的内心戏)
OS:“这个玩具看起来真有趣,我也想玩。”
OS:“哎呀,被你拿走了!”
直接从你的手里拿过来。
“不行,是我的!”
“给我!”
“不给!”
……
一个孩子推了另一个孩子。
OS:“我妈说,别人打我,我就要还手”
于是,两个孩子打起来了……
可爱又可笑是不是?
如果是两个具有交往技能的孩子,在面临同样的情境,他们又会怎么处理呢?
OS:“这个玩具看起来真有趣,我也想玩。”
OS:“哎呀,被你拿走了!”
“你能不能让我玩一下啊?”
“不行,我先拿到的。”
“那我们一块玩好不好啊?”
“好吧”
成功地避免了一场“打架”。
所以你看,同样的情境,却导致不同的结果。
另一个例子,真事。两个3岁多的男孩子在小便池小便,A还没尿完,B就给他冲水。A不让B冲,B没有停止,然后A就把B胳膊咬了。
作为家长,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如果,你以从失败中学习的心态看待、处理这件事,这两个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都会得到成长。
对于A:问问他,你是不是不想让B冲你的水啊?可是你有什么办法呢?你看,你刚才把他咬疼了,他很伤心,他在哭呢。引导孩子,除了咬人,还有别的选择解决好这个问题。那就是语言。告诉B,“我还没尿完呢,一会儿让我自己冲好不好?”
对于B:问问他,你是不是想帮A冲水啊?可是他想自己冲,不用帮忙啦。他不让你冲,你就别冲啦。
两个孩子分别意识到自己有其他的选择。互相道歉,重新用恰当的方式再去演练一遍,互相拥抱,还是好朋友。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A选择用咬人的方式解决呢?
因为他不知道除了咬人,他还有别的选择。
因为,他和父母的相处中就是这样。父母没有做好情绪示范,着急生气就会打他。同样,也会纵容孩子生气的时候打自己。
B为什么在遭到拒绝也不停手呢?
因为大多数时间里,即使他不应该做什么事,他的父母都只是说“你不能……”、“不可以……”,嗯,真的只是说说而已。没有采取任何制止的行为,结果B习惯性不把别人的拒绝、要求当回事。
所以,当你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经常言而无信。
当你不尊重自己的承诺,孩子就学会了不尊重你的承诺。
现在,我们来探讨第二个原因。
“你不能主动打别人,但是如果别人打你,你就要还手。”
通常,会这样告诉孩子的家长,在家都会打孩子。
而且,经常会发生打人事件的孩子,家长都是这么讲的。
很奇妙是不是,原本你的初衷只是为了避免孩子被“欺负”,结果却演变成你的孩子通常是先打人的那一个。
当然,“就算我的孩子打人也没事,只要别吃亏,我有钱摆平”,有这种心态的家长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内,这是另外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额,牵扯到价值观。
好了,让我们回到刚才。
首先,来分析一下当你说,“你不能主动打别人,但是如果别人打你,你就要还手。”此时的心态:
可能,你具有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要么还手,要么被欺负。
可能,你认为你的选择很少,除了还手、默默忍受,别无选择。
可能,你认为愤怒的表达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攻击。(所以你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打孩子啊!原谅我激动一下……)
好了,现在,跟着我念:
我有很多选择。
我有很多选择。
我有很多选择。
我们不能教孩子还手吗?No No No
只不过还手不是第一策略,也不是最好的策略。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还手是最坏的策略。
举个例子,文明社会,国家之间也经常会有冲突,难道我们一言不合就要开战吗?
除了发动战争,我们也可以采取很多别的手段维护本国的权益。
同样的,在指导孩子面对这个问题时,首先,家长要正确对待所谓的“欺负”和“冲突”。
是不是孩子缺少相关的知识、技能,是我们第一要考虑的。
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多数问题就都解决了。
其次,如果真的碰上不友好的行为怎么办?
告诉孩子,用语言解决。
第一步:清楚、直接地告诉对方事实、自己的感受、希望别人以后怎么做:你打了我的胳膊,我很疼。你不能再打我了!
这样做的意义:
你只有清楚地告诉别人你的感受,别人才能知道你的感受。你只有清楚地告诉别人你希望被怎样对待,别人才会按照那种方式对待你。
孩子通常会认为即使自己不说,别人也能了解。好了,别嘲笑孩子了,很多成年人也一样。
(通常问题就解决了,孩子没有成年人想的那么复杂。)
如果,对方没有停止。
第二步:警告。
如果你再打我,我就告老师/告我妈/告你妈……
第三步:寻求帮助。
请求老师介入,或家长介入。
通常在幼儿园里,老师会理智处理好这个问题,但是如果是在小学阶段,老师的效果就不明显了。这就需要家长介入了。我不是让你去把对方孩子打一顿啊,千万别误会……
分享个我自己的例子。
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个男生经常拽我的头发,屡禁不止。我那时都不想上学了有没有!我告诉我爸妈,他们无非就是让老师给我换了座位。可是下课了,那熊孩子还过来拽我头发啊!最后给我奶奶说了这事,我奶二话没说,把我在同一所学校上五年级的表姐(个子超高的)叫上,放学把那男生堵在学校门口,声色俱厉地威胁了一通。“你这小孩手咋这么长呢,看看,这是她姐,跟你一个学校的。你要是再敢拽我们家孩子的头发,小心她姐把你收拾个美!”重点是,我和我姐从头到尾都没说一句话。
我记得那天天气很好,阳光暖洋洋的,我站在奶奶和表姐身边,看着那男生一脸懵圈,第一次感受到了扬眉吐气的滋味。
后来,那男生再也没有拽过我的头发,每天都主动交作业,再也不用催了。
现在想想都觉得很爽啊,哈哈~
所以你看,对付侵害我们权益的人,且友好的方式不能解决的时候,我们除了可以选择打人、还手,还可以可以选择威胁。
对于成年人来说,寻求帮助还包括寻求法律援助。
我一直都认为,选择还手、打人就是选择暴力。
孔子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当以直报怨。
用正直、公正来对待伤害我们的人。
别人打你就还手,这是教孩子以怨报怨。
你以为还手了,孩子被打的地方就不疼了吗?
你以为还手了,对方的伤害就能终止了吗?如果对方的妈妈也告诉他:如果别人打你你就还手。惨剧是不是就发生了?
你以为你只是在教孩子还手,没有教他主动打人。但是,别忘了,行为重复的多了就会变成习惯。
他没有习得正确处理冲突的方式,没有习得如何处理自己的消极情绪,只是习得了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你说,次数多了,时间久了,行为习惯会不会变成思维习惯呢?
慢慢的,从一开始的还手,变成了自己的需求只要得不到满足,就会用打人的方式解决。从被打→还手,到生气→打人,这样的孩子真的是比比皆是啊。
现在,你还认为“别人打你,你就打回去”是正确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