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从事金融业的澳大利亚人詹姆斯更直言,法国人来港是“真正的入侵”:“太可惜了,他们的国家无法为这些人才提供更好的机会,这是法国的损失。”
在法国网站《国际邮报》(courrier international)博客上,一篇专门介绍定居香港法国人的文章开头便写道:“如果你在香港街头漫步,会惊奇地在普通话、粤语间,听到不少人在讲法语”。
事实上,在港法国人数量超过了英国人、美国人、加拿大人:最近几年在香港居住的法国人数约以5%速度稳步增长,总人数在2.5万至3万之间,构成了在亚洲最大的法国群体。相比之下,在港德国人数仅为4000,意大利人则约2000人。
法国驻香港领事馆经济处主任Yves Pouetzat透露,在港法国人主要集中在18岁至45岁之间,男性占57%,女性为43%。而且在港法国人家庭出生率较高,多为两、三个孩子。法国品牌和文化也备受香港人青睐:法国奢侈品牌时装、珠宝、手表、香水店铺在香港遍地开花。
为什么这些法国“移民”选择在香港工作、定居呢?
“入侵”香港的法国人
法国人在香港多从事金融业。说起来港原因,在香港汇丰银行工作的法国人拉格朗热解释道:“最初是因为我女朋友在香港的一家法国科技公司工作。我在香港的收入比在法国高出一半。”
谈起香港与法国的不同,拉格朗热颇为中肯:“法国社会相对来说重平等、均贫富,而香港更注重效率。因此,香港制度比法国自由、竞争更激烈,但社会保障也逊于法国。此外,香港街头美食多、行人多、工地多、噪音多,这证明香港是个充满活力的地方”。
在香港“闯天下”的法国精英
100年前在香港的法国人不过一两百人,而现在到香港闯天下的法国人多是受过良好教育、从事金融业、并寻求创业的年轻人。他们相信,香港能为外国投资者提供稳定有序的投资环境。
同样从事金融业的澳大利亚人詹姆斯更直言,法国人来港是“真正的入侵”。他认为积极赴港的法国人不仅“年轻、有才”,并且“给法国造成了损失”:“太可惜了,他们的国家无法为这些人提供更好的机会,这是法国的损失。”
其中部分人成立了新技术领域的初创公司,或是从事互联网服务、进出口贸易行业。还有法国人在香港老城区开起了小餐馆、咖啡点、甜点面包坊,居住在已被称作“小巴黎”的坚尼地城(Kennedy Town)西营盘。较为富裕的年长法国人住在香港南部的富人区赤柱(Stanley)。不过,面对香港过高的房租,部分收入不高的法国人只能选择居住在偏僻地带或与他人合租。
到香港“看世界”的法国大学生
带着强烈“看世界”愿望的利兹·贝尔廷来到了“工作狂之地”的香港,并在香港科技大学就读。22岁的利兹此前已在中国居住了四年,并且举家搬到了深圳。因此,具备国际化背景的香港对急切想拓宽视野的她来说,是个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
在国际学生社区里,她认识了印度、巴基斯坦、美国、澳大利亚同学。谈到衣食住行,利兹承认香港交通系统发达,饮食娱乐费用也实惠,但是租金的确是世界上最高的城市之一。不过,香港的大学慷慨地为国际学生提供了价格适宜的“海景”宿舍。香港学校学费并不比法国大学校更昂贵,并且学生有可能获得多类由香港政府和大企业提供的奖学金。
利兹显然颇为母校自豪:“香港科技大学学业压力非常大。但毕业生也因此非常受雇主欢迎:能够在亚洲顶级大学之一的香港科技大学毕业,这证明了我们能够在密集节奏的压力下有条不紊地组织学习,并在取得好成绩的同时还能分配好休闲时间”。
对于不会说中文的外国学生来说,在香港找实习并不容易。不过,金融领域显然对国际背景的员工持更开放的态度。利兹在几个小公司实习过,她认为工作氛围很友好,这也打破了她先前“香港人皆为工作狂”的刻板印象。
“我在香港工作时学会的...”
法国工程师学校毕业的马修在香港创建了一个技术公司,为北美、欧洲、亚洲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正如人们所说,香港是一个充满机遇、从来不会停止的城市,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团队相对来说,总是及时而高效的”。
在新加坡工作一段时间后,法国人托马决定于2013年定居香港。三年后,他推出了自己名下的比价网站:人们可以在此找到负责筹备婚礼、节日的网站,并比对服务和价格。
法国女生劳拉同样在香港开创了自己的天地:“香港工作机会的确不少。顺利找到实习、在咨询事务所和食品配送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我成立了自己的小公司,专门为白领职员配送法式早餐和糕点”。
劳拉对香港的日常生活也较为满意: “香港常年气温适宜,靠山傍海,各国人士和睦共处而且没有恐袭威胁!找个周末放松游玩的地方并不难,更别说能尝到各种法国家常菜!当然,寻求静谧生活的人是必定会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