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都有可能发生一些毫无预兆的事情,很多事情都开始和结束得无迹可寻。而向来追求简单、清晰的我们,要想能够从那种混沌的变化状态中抽离出来,就必须在变化的事情发生时为自己设计一些不变的仪式。
下班后闲来无事,回家移植了几颗花草。吃过晚饭以后跟朋友散了一会儿步,回来窝在沙发上看会儿书,随意翻着,不曾想心越来越躁动不安,到最后只得放下手中的书,想来还是写点东西,可是打开电脑,又不知从何敲起,心中更舔不安,也有对浪费时间的懊恼。从冰箱里取出了两个苹果,切成了几片,愣是安安静静的吃完,站起来给茶几上的风信子换了水,给星星花换了玻璃杯,最后给两颗发财树浇了水,却依然觉得内心并不宁静。又靠回沙发上,单曲循环着程璧的《火车》,依然很是烦躁。索性把手机和书本丢在一边,不去理会,偶尔响起信息提示,拿来回复继续放一边。回想起前这几天在微信在有书读到的几篇文章,关于年味渐淡人心渐凉推送不断,于是坐起来,终于来了一点儿感觉,想要表达些什么——年味的消逝大概是过年的仪式越来越精简了,才会让我们怅然若失吧。
关于仪式感,在《小王子》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狐狸说:比如你下午四点来,那么从三点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我就已经蠢蠢欲动,坐立不安了: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做好心理准备……规矩还是需要的。
“什么是规矩?”小王子问。
“这也早就被人淡忘了。”狐狸说,“他可以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这个不同的时刻,我们将之赋予仪式。我是从2016年初开始关注到“仪式感”这个词,大概是在于丹的一篇文章里有了解过。在没有出现“仪式感”这个词前,自以为所做的一切都源于习惯。而如今用仪式感这个词再贴切不过。我一直推崇生活需要有仪式感,比如看书的时候把手洗干净,比如只有跑满多少公里才能换跑鞋,比如心境改变的时候想要剪头发,比如,看完一本书一定要写读书笔记,比如,隔两天需要做一次文章更新,还比如,一定要喝一杯水才吃早餐……这些仪式本可有可无,但有它的存在,更觉得生活得庄重一些,与矫情无关。
仪式感本身是一个很泛的词,但归根结底是我们需要一种来自外在的力量,它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有迹可寻。
我说,跨年那天晚上因为太累我早早就睡过去了。朋友说,我也很累,但是我还是要去看烟花,因为只有这样才感觉到这是在过年。回想起这几天自己的心境,也应验了她的说法。每一年烟花爆竹响起的时候,我都会发一条动态,告诉自己烟火又满天,接下来的日子如何去追寻。今天已是新一年的第三天,竟觉得跟平常的日子没什么区别,而对这样的时间节点也感到淡如水般。
走在回家的路上,男孩女孩熙熙攘攘。几天之后他们就要回到自己的生活里,去往另外一个地方。这座小县城又将安静下来,而我还会继续留下。人来人往,不分昼夜,这是我的生活,我需要记录。
窗外孩子哭得很是厉害,他爸爸尽力的哄着,似乎也无济于事。一时语塞,那么,就此,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