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摘自我与一位友人关于性格形成的对话:
一:文章主要探讨的是普遍社会环境对性格的影响,但是人在进入社会之前还要经历家庭、经历婴儿期。婴儿期形成性格虽然与进入社会类似,但我认为更值得讨论,这是先于社会,几乎决定了一个人一生走向的树根。社会只能是其上延伸的各异的树枝。
二:仅在语词上,我认为把自我型称为关注型更好。我所认识的“自我”是一种不在乎他人看法,而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人格。你的描述更倾向于争取关注的“关注型”。我也怀疑知识是否能改变“关注型”的人格,关注型学知识很可能只是为了向他人证明自我,从而得到关注。想改变这种人格,更需要他对自己感到尊重与自信,这种自信不需要源自别人。这样他就走向了“自我型” 。
三:上面提到了在原有人格上转变为另一种人格。本质上是人的观念得到了改变(不管是好是坏)。我认为这也很有研究价值。从具体出发,了解一个人的旧有的逻辑是怎样被影响与改变的。人会选择性失明,只听取符合自己世界观的信息,而抛弃不符合自己世界观的信息,这又如何理解呢?而我又有所不同,我听取任何角度的信息,这导致我的世界观极度混乱,这种情况下人格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四:我想在恐惧之上延伸一下(这里有点向你推销我的见解的意味)。恐惧可以归因为对利害与否的已知(可以是错误的,许多人试过之后才明白一件事其实无害)与对利害程度(亏五百元还是一千元)的未知。(我们可能不清楚一件新电器的用途,这是未知,但我们并不害怕它,因为我们知道它只是一件电器。一部分已知与一部分未知,二者对立统一构成我们对电器的认识。部分已知与部分未知可以构成恐惧,这是普遍的规律(我本想举人的告白反对自己,但仔细想想也能在这一理论下成立);但是我并不确定完全未知是否也能构成恐惧,比如我现在捏造一个词“莫多”,你不知道这是个概念还是一个物质,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不同的性格对于这个词会有不同的心情,一些人会出于探索心理去了解,而一些人会出于恐惧心理去回避,这是特殊的规律)
焦虑源于人无法控制事情发展的走向,我不讨论它与恐惧间的亲缘关系。我只说它也是源于“认识的对立统一”。几乎大部分行为都可以统说到未知这一点。
当一个人被绑在行刑柱上遭受电击时,他很明显已经清楚了疼痛的程度,这还能算未知吗?我认为,这得分开来看:首先,他仍有对之后施刑的未知,这里保有恐惧;同时,他又清楚了当前施刑的痛苦,对此他不恐惧,而是挣扎,这是趋利避害的本能发挥作用。
从上面可以总结,趋利避害本能有两种发挥功能的形式:①在危险到来前回避危险的恐惧,回避功能。②在危险当中脱离危险,反抗功能。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乘胜追击”与“穷寇莫追”的分别。
你还谈到了理性,而我早先跟你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时候提到了相关的看法。我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遵从利益(即趋利避害本能,所以理性跟恐惧也有淡淡的亲缘关系),而理性只是为了达成更大利益的、更高级的“感性”。现在,我对理性又产生了一些认识。这里提到的理性是“谋取利益的一套逻辑”,而非“进行逻辑思考的能力”。
理性的诞生使我们有别于动物。动物是简单的,他们的思维不成熟,记忆能力也不如人类,只能追求当下欲望的满足。而人的思维高度发展,记忆也得到了发展,产生了很强的时空感。这种时空感使得人类得以思考未来的欲望满足,从而将目光放得更长远。打个数学上的比方,动物的利益观念是对数函数,他们只看到了图像一开始的高速增长,却没有预见未来的增速趋于0;人类的利益观念是指数函数,他们看到了整个图像的增速将会在未来呈现凶猛的指数增长。
理性作为谋取利益的一套逻辑不断得到发展,同时因为不同人的心理需求而得到分化(博爱型的理性,追求自我实现感;而商人们的理性则服务于物质金钱最大化)
人所谓的“丧失理性”,只是一套更强势的逻辑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人并非都是“理性(做出符合“提倡观念”的正确行为)”的,但人一定是“理性动物(能够运用逻辑谋取长远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