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以知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以知乎?
——《道德经》第十章
古代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寻求身心的合一与完整,无论是庄子对外在政治世界的批判,转而寻求内心的自由,还是孔子在内圣之下,走向外王,都是为了心灵的安顿与调适。梦想不同,但用心则专,这就是古典的世界。
老子也一样,魂的动态精神,魄的安静身体,都渴望在一个人身上得以连贯一体,永不分离,而这背后的追求则是道的整全与连贯。
身心合一之道?如何寻求?
想想,我们的思想,是否只是一种认知与批判,却缺乏情感和人性的温暖?
心灵的意识呢,是否漂浮不定,飞到了空中,而身体却被抛在大地?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是诗意地栖居着。只有扎根于大地,与自然和神圣的道相融,我们才能找到心灵的故乡。
如何驾驭自己的灵魂,与自己的身体相匹配?老子同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婴儿。
老子为什么要成人像婴儿一样呢?婴儿不是最弱小,需要照料的对象吗?
但,婴儿不仅身体柔软,有力,而且很饱满,展现给人的是满满的活力,但又很自然,不做作,就是本来的样子,似乎有蛮荒之力。这就是成人需要向婴儿学习的。
大家听婴儿哭的声音,很洪亮,那是发自内心的声音。其卷起一个拳头,一般人也很难掰开。似乎婴儿随手一个动作,都很直接,干脆,带出全身性的力量。
婴儿摔倒,从床上摔下来,关系也不大,因为整个身体在支撑,心灵很放松,这样不会有太大的损害与消耗,这就是力量,一种充沛的精力和能量,经得起折腾。
所以,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专气致柔":婴儿的气是顺的,柔和有力,不会有太多滞碍,孩子整体协调和内心自洽能力比较强。
其实,不仅婴儿的身体柔软,心灵也轻灵。小朋友间发生矛盾,很快会得到疏解,不像大人一样,纠缠不休。婴儿和孩子的复原能力强,不会讲死理。
大人外在表现得比较强,但会装,语言爱说谎,内心和整体感比较脆弱。往往呈现好的一面,但是坏的一面没法表现,其实比我们想象得深很多。所以,活得比较辛苦,而孩子比较整合一致,活得潇洒完整。
在游乐园或者广场,我们有时能看到,父母因为小孩子间一点别扭而争吵,爷爷奶奶甚至为了孙子孙女打架。我自己也亲身经历过,当孩子有矛盾,父母介入,就很容易产生误解,甚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血的教训,实际上不是因为孩子有太大的问题,而是父母生命的底色是不厚实的,借着孩子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怒。
有一句话,有点夸张:孩子没问题,有问题的都是父母。孩子来到世界,虽不像白纸一张,但有塑造性,自身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但,孩子为什么会走歪路?很大程度了是父母塑造的,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错误的教导方式,客观上给孩子造成成长的障碍。
其实只要放手,给定基本的规矩,付出爱和关心,孩子未来的发展无可限量,因其原生力量充足。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语言会有错,表达有口误,身体却不会撒谎。
身心合一的根本是,终究需回归内心。
放下身段,谦卑涵容,走向柔软,这样才能找到完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