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能断金刚这本书的时候,因为某些缘故所以在开始行动前,我问了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为什么选择这本书?——在朋友圈看到推荐,是我喜欢的类型,我相信看完这本书,我的内心很多矛盾冲突或许能够得到解决。
这次读书和以往有什么不同?——读完这本书我需要做一份思维导图,以前我因为字写得不好看,所以排斥读书笔记和思维导图,现在我想尝试一下。
终于在周末看完了这本书,抱着电脑做思维导图,磨磨蹭蹭的半个小时还没有完成1/3,我翻了翻那些被自己折叠的书页,看看半成品的思维导图忽然发现我此时此刻像极了高中时候那惯有的读书模式——不用心死记笔记。我只是按照书中的提出的概念一字一句的敲打起解释,内心还在想:要让那些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迅速抓住核心有效的东西,所以需要尽可能的详细些。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当初为什么要做思维导图?——因为以前排斥思维导图,这次想尝试一下,让自己的记忆变的更加深刻
你认为和期待的思维导图是什么样子的?——标题,后面会是一一列举的简洁的概括
这本书适合做思维导图吗?——不适合,我不知道怎么继续整理下去了。我不知道如何有序的整理有效的内容,在决定为这本书做思维导图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浏览目录看一下内容,看是否适合做思维导图
现在想想,当初为什么想要做思维导图——因为觉得这样可以把书上的内容记住,以后想看的时候随时看,不会忘的这么快
记住有用吗?——记住没有用,行动才有用
以前各种免费付费的时间管理课程都会去接触一下,后来慢慢的就开始厌烦了,同样的一件事情需要达到最后的结果,这中间我们需要工具和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就被定义成各式各样的名字,有些概念最本质的解释换到哪里都有差不多的表述,这说明在概念上是一致的,在方法论上表面是各有不同,实际上都是在说一个方法论,各式各样命名的方法论对我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开始行动,修正调整,再行动,我发现自己一个很大的缺点,无论是在软件上还是在某些方面上听课,不是听到一个就去行动,总是在寻找『更好的』来逃避行动
在这个全民学习的时代,充满了衣来伸手的心态和无处不被人贩卖的焦虑。囤了一些书一些课,以为自己就可以变好了。为什么那些关于成长、时间管理等一些话题的公众号的文章时常出现热度不减,关于培训的课程一直都备受热捧,收费的社群变得越来越多,只有你花钱买了的自律你才会重视,想想单就早起这件事的本身就需要在一个月花上几百块才能完成是让人匪夷所思的,当然我不排斥这种花钱买自律的行为。每天眼里看着各种各样的『解药』,赶紧收藏起来,以为自己在变好,其实在造梦。很多事情我们会过度苛刻自己也会过度放纵自己。
比如:现在写到第三篇文章了,我不会在要求我一定要写出什么,因为我知道空想的主题是写不出来什么好的文章的,我没有专业的积累和素材的积累,是只有我一个人是这种的情况吗?不是。开始动笔就好了,只是暂时是这个情况,现在回头想想我为什么会在开始的第一篇文章就要求自己写的好呢?我对自己写作是否有清晰的认识?——没有清晰的认识
需要意识到在一些事情上,人类是有共性的,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是这样,算是一种宽慰自己的方式。度过了心理缓冲期,我们需要对自己在一件事上进行现状的表述和总结,多去问问自己几个问题。
前期:为什么开始这件事? 有哪些期待?
中期:当初你为什么开始做这件事? 现在你是什么感受? 有什么和当初预想的不一样? 你的目标是否要调整? 接下来你准备具体怎么做去达成目标?
后期:现在的完成情况你是否满意? 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的? 你是否已经开始尝试新的方式?
习惯的养成不容易,需要克服的是每天无意识的念想和做到一半就想放弃的想法。还有那些熟悉后的枯燥,比如跑步。前期我们需要慢慢的培养感觉,这个感觉可以理解为想要做这件事的动机。通俗点就是不管你自己用什么办法,自己哄着自己把这件事情不敷衍的搞定,后面就是目标的修正和调整总结。为开始第二次行动或者第二阶段之前找到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
做读书笔记不只是思维导图这一种方式,也可以是金句摘抄,也可以是一篇文章,在做读书笔记上,下次我会分阶段的梳理以下几个问题来问自己。一个新的尝试
前期:你为什么想看这本书? 你对这本书有什么期待,你想获得什么? 你为什么想要做读书笔记?——缓解焦虑还是便于回顾 这本书是否适合做读书笔记? 你准备以什么形式做读书笔记? 如果书中有好的观点或者触发你的地方,你会开始尝试行动吗? 你会持续追踪这一个行动以及记录你的感受吗?
中期:现在这一阶段,书中是否有观点给你启发? 你有开始尝试新观点吗? 你的目标需要调整吗?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你准备怎么具体的去达成你的目标? 到目前为止,你有什么收获?
后期:这次的读书有什么收获? 这次的读书笔记和预想中的有什么偏差? 书中还有新的启发你的观点吗? 你是否已经开始践行这一新的观点? 在下一次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吗?比如时间,笔记的形式